初见宋安炳,他身着一件黑色毛呢西装外套,内搭红色保暖衣,笔挺的西裤看得出精心装扮过,是个“讲究人”。可脚下那双毛线针织拖鞋,又透着一股乡野的随性。往自家院里那棵硕果累累的桃树下一站,这位纳雍县沙包镇宋家寨社区“农民诗人”的形象便呼之欲出。
“今天你们来,我高兴,想作首诗送你们。”宋安炳大手一挥,张口即来:“暮植梧桐万苦心,经春历夏志犹存。深情媒体蓬门绣,来仪凤凰感世人。”
即兴赋诗,对宋安炳来说,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份对诗歌深入骨髓的热爱,究竟从何而起?在这个仲夏,年近耄耋的宋安炳坐在院前的小板凳上,向我们讲述了他与诗歌、与脚下这片热土的故事。
1946年出生的宋安炳,打小就爱读书。“那时家里没煤油灯,一到晚上,我就蹲在煤火炉底下的洞口边,借着那点火光看书。”勤奋好学的他,成绩在班上总是拔尖,当过班长、学习委员。小学时,老师把他的作文《我的家乡龙古》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一颗热爱文学的种子,悄悄种在了少年的心田。
小学毕业后,他顺利考入全县最好的纳雍县第一中学。初中起,便开始尝试写散文、诗歌。“那时就是喜欢写,但写得不成样子,平仄韵律也不懂。”宋安炳笑着回忆。这份懵懂的热爱,一直深藏心底,直到他46岁那年,同样热爱诗词歌赋的好友禄新雨赏识他对诗歌的专注与热忱,赠予他《于海洲诗词》和《诗词曲律与写作技巧》两本书。从此,宋安炳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一头扎进诗歌的海洋。
农活之余,当别的村民歇息或找乐子时,宋安炳就捧着书本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诗作陆续在《贵州诗词楹联》《纳雍诗词》《凉都雅韵》《水钢思想文化》《乌蒙新报》等刊物上发表。
写诗,渐渐成了宋安炳生活的常态,甚至到了“疯魔”的状态,他随时随地都能捕捉灵感,落笔成诗。诗歌,成了宋安炳表达心声、记录生活、传递情感最自然的方式。
2018年,他不慎摔伤腿。因惧怕手术钢钉钢板,他选择去织金县一家“土医生”处治疗,结果髋关节骨折未愈,疼痛反而加剧。几经周折,他住进省骨科医院。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手术成功,康复出院。为表达感激,他提笔写下:“治罢织金到骨医,霞光普照转灵曦。扶伤救死高科技,还我金刚不朽躯。”
2019年,受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邀请,宋安炳赴京参加“壮丽七十年,阔步新时代”唱响中国词曲会。得知老人独自远行,列车员一路端茶送水,陪他拉家常。感念这份温情,他又即兴成诗:“只身独自北京行,举目无亲似履冰。何憾天涯无大爱,动车处处是温馨。”
2022年,宋安炳挑着自家种的玛瑙红樱桃到纳雍农贸街售卖。街上摊贩一多,难免影响通行。县市场监管局出台规定禁止摆摊后,他随即作了一首打油诗:“樱桃成熟果农忙,销售失规损市容。政府为民疏导设,深思尽献不言中。”这首诗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农贸街很快规划出专门区域,方便农民售卖自家蔬果。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宋安炳的生命里,诗歌可言物、言志、言情。他坦言:“没有诗歌,我的人生将不再有色彩。”话语间,他起身从楼顶搬下珍藏的书籍和一叠叠证书、奖杯。“这些都是我的宝贝。”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唐诗宋词鉴赏》《贵州诗词卷》《水浒传》《红楼梦》……是他常读的书。旁边的证书和奖杯,则是他多年心血的见证:
歌曲《纳雍颂》在“唱响中国——2017第二届大型音乐活动”中,获“中国歌曲创作铜牌词曲”;作品《家乡颂》获“2023词曲嘉年华网络评选活动”专家评审奖铜奖;作品《古往今来》在《“爱中华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作品征集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个人在2022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暨“新百年·新征程”精英人物盛典中,获新百年·文学创作杰出贡献奖;个人获第八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2023文化自信年度人物”……
“我一个农民,何德何能,能获得这么多荣誉?这个时代太好了!只要我还活着一天,我就要一直写下去。”说到动情处,宋安炳眼中噙满泪花。他的诗,主题大多离不开赞美家乡、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家的惠农政策。他深爱这片生养他的土地,遗憾于千百年来竟没有一首专门赞美家乡的诗或歌。他要把自己感受到的幸福美好写出来、唱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宋家寨。
“峻岭雄峰造化奇,依山傍水隐幽居。朝观红日烟霞笼,晚赏斜阳霓彩迷。四季清和风景丽,终年茐翠绿荫栖。花香鸟语仙舟地,古朴民风韵满溪。”这首《宋家寨村题》,如今就装裱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成为村庄最美的名片。
就在我们准备告别时,宋安炳的手机响了。一条新消息映入眼帘:“英雄赞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全国大型原创词曲作品征集评选第二批入围选手名单公示——宋安炳的作品《抗战老兵颂》赫然在列。又一份荣誉,悄然降临。
宋安炳说,这些荣誉离不开自身的勤奋,也离不开一众知己好友的帮助。翻开他的《宋安炳诗词文联集》,如同翻开他近八十载的人生画卷。这位农民诗人身上洋溢的文化自信,质朴而坚定,无声地感染着后来人。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哼着歌,宋安炳拿起工具,走向缀满果实的桃树,准备摘桃子去了。红彤彤的桃子,映衬着夕阳下的宋家寨,美好而充满希望,恰如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在诗歌里永远鲜活。(王洋 参与采写)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