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经济频道  
“诗与远方”带来美丽经济——雷山推动民宿产业发展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4-16 16:41:54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 点击: 评论:0

  雷公山下,乌东苗寨。四面环山,绿珠翠拥。

  倚在木质吊脚楼的窗前,暖暖的阳光正好洒落在北京游客刘灿义身上,他伸了下懒腰,长长地呼了口气。

  “漫步在村间的小道,倾听叽叽喳喳的小鸟和潺潺的流水声音,享受醉氧的状态。”已经在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生态农家乐民宿住了两天的刘灿义告诉记者,自己的每一个毛孔似乎都在贪婪地呼吸着大自然的馈赠。

  民宿,是寄托心灵的驿站,也是撬动旅游大发展的有力支点。雷山县推动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聚焦民宿产业,让“诗与远方”带来更多美丽经济。

老屋新生

  李任平,丹江镇乌东村“云山初见”民宿的经营者。

  这些天,他几乎没日没夜地“泡”在民宿上,去年旺季“一铺难求”的火爆让他记忆犹新:“仿佛一夜之间,民宿就成为了游客的不二选择。”

  和李任平同样感受到这个变化的,还有乌东村党支部书记杨磊——小小的村寨,因为民宿热,去年旅游旺季就挤进了5万多人,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5万元。

  “怎么也想不到,村里闲置的传统木屋经过翻新装修,成为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杨磊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已经打造了17栋民宿,另外15栋在建的民宿也即将投入运营。“今年,我们村将迎来更多游客。”

  在雷山,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和经济条件的改善,进城的人越来越多,特色村寨闲置的房屋越来越多。

  “现代都市与和美乡村要实现双向奔赴。”县委书记杨锦春敏锐地发现了这个现象。在他看来,闲置的农村房屋也是资源,只有盘活闲置资源,才能推动旅游经济大发展。

  为此,雷山县结合传统村落的发展和保护,优先盘活易地扶贫搬迁未拆除的老屋,打造民宿产业。目前,全县民宿507家,拥有18310个床位,形成了“苗岭主峰民宿带”“北部非遗民宿带”“南部农耕民宿带”的总体布局。

  农舍变民宿、村寨变景区。紧挨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白岩村的“牧云涧”民宿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

  从2019年试水民宿产业,村里就开始对老式吊脚楼进行修缮,让每一栋有故事的老屋有了新的生命。白岩村党支部书记唐文德告诉记者,从寂寂无名到网红打卡地,可俯瞰梯田、与云雾为伴的民宿让更多的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

融合资源

  方祥乡格头村已经有400多年历史,因古朴的民风和古老的秃杉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穿过风雨桥,顺着带有些许青苔的石板路拾级而上,“溪畔晓筑”民宿映入眼帘。这个小小的三层9个房间的民宿,每逢节假日都被预订一空。

  店长杨光达告诉记者,格头苗寨的火爆,归根结底在于“民宿+”的支撑——不同于传统的观光游,在这里,游客可享山水之乐、品民族文化、寻隐逸之欢。

  “民宿不仅提供住宿服务,更是一种与当地文化、自然风光和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在雷山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王玫玫看来,该县民宿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自然风光和传统古村落“三大资源”的融合呈现。

  在雷山,民宿最大的卖点不是房,而是民族文化。游客走进苗寨,就像走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会身着苗族传统服饰,在风雨桥打卡拍照,端坐在长桌宴前,品尝苗家美食,也愿意留宿在传统吊脚楼,体验苗寨人的传统生活。

  在雷山,民宿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晨起山雾环绕,夜伴清风入梦,游客拉开窗帘,层峦耸翠的美景尽收眼底,一幅活脱脱的山水画卷,尽享“人在屋内”“屋在景中”的轻松惬意。

  在雷山,独具特色的古村落文化是民宿的延伸。154个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星罗棋布,鸡犬相闻、炊烟袅袅,游客在这里跟着苗族同胞敲铜鼓、吹芦笙、唱酒歌,体验美好生活。

  雷山创新打造民宿与民族文化、自然风光和传统古村落资源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以西江千户苗寨为核心,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民宿,朝着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推进民宿产业与自然风光、农耕体验、康养度假深度融合。今年3月20日,被誉为国内民宿品牌“奥斯卡”的黑松露盛典精品民宿榜TOP100揭晓,贵州有7家民宿入围,其中雷山西江就占了三家。

培育客源

  雷山县民宿的兴起,从西江千户苗寨起步。

  数据显示,西江千户苗寨游客量从2009年的27.43万人次增加到2023年的464.89万人次,短短15年时间,增长了近17倍。

  客流带来了人气,更带来了财气。15年间,雷山的旅游综合收入从0.53亿元增加到50.89亿元,过夜游成为主流。这里面,民宿扮演着重要的“留客”角色。

  但越来越多的客流量也开始让西江千户苗寨“有些吃不消”,特别是这两年,“村超”和“村BA”两大国内顶流IP的火爆出圈,让这个压力不断升级——平时都需要提前订房,节假日和周末更是一铺难求,很多游客满心欢喜而来,却因为住不下悻悻而归。

  为承接好西江千户苗寨的“溢出效应”,抓住“村超”、“村BA”的巨大流量。雷山一方面持续优化提升西江千户苗寨民宿产业,另一方面优先在环景区景点、传统村落及民族村寨等发展民宿业,打造了西江龙塘、丹江白岩、乌东、方祥格头、郎德南猛等一大批生态山居民宿,以“民宿+”撬动旅游发展,打造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模式。

  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雷山不但牢牢抓住线下流量,也引导本地民宿业主通过各种方式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类新媒体上发力,通过“资源影响+内容种草+圈层渗透+平台转化”的方式,让更多外部客源留了下来,在雷山邂逅“诗与远方”。

  “在房间看看山看看云,晚上仰望繁星也很惬意。”网友“雪泥姐姐”最近在小红书上发布了《来贵州玩不可错过的民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自己居住的“龙塘山房”民宿,引发了很多的跟帖和咨询。

  像这样宣介雷山民宿的热帖,在各大新媒体上屡见不鲜,并伴随着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喜好,精准地推送到目标客源上。

  “新媒体流量是风口,也是雷山民宿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姚茂美坦言,为了适应文旅新消费时代的发展趋势,雷山正通过新媒体培育客源,触达消费潜力十足的年轻粉丝群体。

  为了让更多“头回客”变“回头客”,雷山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深入实施“六心行动”,完善精品民宿发展村落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民宿服务质量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

  旅游出圈的雷山正持续围绕资源、客源和服务三大要素,以发展民宿业为风口,推动旅游再上层楼。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经济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