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黔东南施秉县的青山绿水间,正掀起一场以“院坝协商”为载体的基层治理变革。今年以来,该县统筹推进移风易俗“五控一治理”与人居环境“两清两改两治理”两项重点工作,通过党政引导、群众自治、制度创新,让文明新风吹拂苗乡侗寨,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五控一治理”“减负”人情债
“咱们要控制办酒类别,只办婚丧嫁娶等必要酒席,不办满月、升学等其他酒席;还要控制酒席桌数,红事正餐不超30桌、白事不超40桌。”5月21日,马溪乡马溪村村民围聚一堂,召开院坝协商会议,围绕将红白喜事“五控一治理”作为核心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从制度层面为规范红白喜事管理、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保障性依据。
马溪乡马溪村院坝协商会(施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村里办酒浪费现象普遍,得减少浪费,邻里间应该互相监督违规办酒、铺张浪费等不文明行为。”一位年长党员代表率先提议,引发众人共鸣。“控制礼金金额好啊,这样大家的人情负担都能轻一些!”村民代表们纷纷表示支持。在火热的交流碰撞中,大家的意见逐渐统一,举手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的决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同样的院坝协商会也在杨柳塘镇激起一层层水花,“去年随礼花了大几千,现在这个文明新风的倡导给我们减负了!”杨柳塘镇村民吴涛的真情感慨道出群众心声。连日来,杨柳塘镇各村陆续举行“五控一治理”院坝协商会议,将“五控一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全镇覆盖率达100%。
杨柳塘镇翁塘村院坝协商会(施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为让村规民约“落地有声”,该镇还构建起双轨监督体系,各村同步成立“红白理事会+监督小组”双轨监督。由老党员、乡贤、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负责对酒席规模、彩礼金额等事项进行事前备案与宣传引导。
截至目前,该镇通过监督体系累计开展办酒意向排查15次,向群众普及新规要求300余人次,群众主动咨询红白喜事申报流程11起,各村均暂未出现违规办酒案例,文明办酒的自觉性逐步提升。
“‘五控一治理’是前期深入各村调研,在充分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提炼形成的系统性治理方案,我们倡导‘党政引导、村民自治、示范带动’原则,推动形成文明新风尚。”施秉县政协副主席雷勇说。
“两清两改两治理”“增色”生态美
“两清两改两治理就是要重点围绕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残垣断壁、改厕、改圈、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治理等六个方面!”
“我建议把我们村里面那些屋门口乱堆乱放的杂物都清理出来,该扔的就扔掉,不然杂物只会越堆越多,影响整体美观。”
“我认为村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带起我们老百姓一起搞,劲往一处使,我们村才会越变越好!”
……
白垛乡的院坝会再一次提升了村民们对人居环境整治的认识和决心。村民们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乡村干部现场回应,答疑解惑,采纳建议,推动“两清两改两治理”从“短期突击”向村民自治的“长效治理”转变。
白垛乡石家湾村院坝协商会(施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和美乡村之风也吹到了双井镇,该镇创新“党建+”模式,562名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当先锋,化身行动“排头兵”,认领100个“党员责任区”,带头清理自家房前屋后杂物超50吨,拆除私搭乱建30处。在党员示范引领下,全镇累计改造提升庭院480余户,10个自然村完成环境整治升级,1200余名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的生动局面,切实让乡村颜值“靓”起来。
党建引领,责任兜底,该镇结合区域实际,实行“双区责任制”让责任落实到人。公共区域由专业保洁队伍常态化管护,全镇组建236人的公益性岗位保洁队伍,每日完成50余公里村道清扫、80余公里沟渠清淤,确保道路一尘不染、沟渠畅通无阻;8500余户农户自主打理私人区域,从厨房灶台到柴草堆放,处处彰显“干净、整洁、有序”的新气象。村民自治小组全程监督,每周开展1次跨村交叉检查,每周督导形成整改闭环。
如今,行走在施秉的村村寨寨,红白喜事简办成为新常态,庭院整洁成为新风景。数据显示,全县人情支出同比下降42%,环境整治群众满意度达96%。这场始于院坝协商的治理变革,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的生动答卷。(康银菊 杨力 彭莎莎 肖元圆)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