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民生频道  
共青团黎平县委:搭台引凤 让返乡青春绽光芒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3-04 23:07:32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邓昌礼、杨妹江 姚进忠 点击: 评论:0

  共青团黎平县委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创新搭建返乡大学生实践平台,通过组织化动员、项目化推进、精准化服务,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贡献智慧力量,激发青春“新动力”,激发治理“新效能”,营造参与“新生态,为黎平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搭建实践“新桥梁”。共青团黎平县委专题研究部署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成立黎平县2024年寒假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团县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构建“共青团+村(社区)‘两委’+返乡大学生+实践服务活动”工作格局。通过团县委联动部门、乡镇(街道)围绕安全生产、乡村治理、“乡村防电诈宣传”等主题,下发2025年“暖冬行动 青年同行”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工作提示,全力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吸引2000余名大学生关注;团县委领导干部分片包点联系部门、乡镇(街道)团委,责任区域化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有力开展。创新“线上调研+线下统筹”模式,通过“青春黎平”微信公众号发布社会实践需求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38份,精准掌握青年实践意向;联动县妇联、县图书馆等14个部门开发实习岗位109个,关注学生5000余人次,吸引186人报名,面试录取83人。结合实际,制定《黎平县返乡大学生参与家乡建设活动方案》,起草《黎平县返乡大学生参与家乡建设活动工作机制》,鼓励大学生围绕“安全生产、未成年人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防电诈、文明倡导”等6大方面内容,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形成“需求征集——岗位开发——服务实施——效果评估”闭环管理体系,为活动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激发青春“新动力”。组织200名大学生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暖冬行动·青年同行”活动,深入老客车站、城南客车站为旅客提供热水供应、出入站指导、反诈宣传等服务,服务旅客1.3万余人次,发放宣传手册8000余份;组织30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参加2025年东西部劳务协作暨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为求职群众提供政策解读等服务,搭建青年求职平台;组织10余名来自知名高校的黎平籍学子,深入多所中学为1200余名高三学子开展高考宣讲活动。组织返乡大学生联合相关部门深入社区开展“以法护苗·守护成长”及“青”心暖童心·志愿陪伴行、禁毒宣传教育等未成年人保护主题活动;发动基层团组织组织返乡大学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道路交通安全劝导等320次。引导返乡大学生发挥才艺与组织能力,将传统民俗与现代艺术结合,精心筹备并开展53场“村晚”活动;发动基层团组织组织大学生开展篮球比赛、踩芦笙堂等文化体育活动38次。

  激发治理“新效能”。充分发挥388名基层团组织兼职副书记作用,以“1名大学生+1名小学生”结对形式,开展“大手牵小手”共治行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独居老人关爱等活动235次,服务特殊群体800余人;开展“护苗行动”134次,参与大学生827人次;开展防电诈宣传116次,参与大学生652人次。组织召开“春晖行动”青年交流座谈会2场,40名大学生骨干围绕如何更好发挥春晖社在家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深入交流研讨,建言献策。同时深入挖掘优秀大学生代表杨招远成立青年协会、带领协会成员、青年参与家乡建设的先进典型案例,积极宣传平地村典型经验做法,激励广大青年向优秀代表学习。

  营造参与“新生态”。通过“青春黎平”微信公众号、视频号、黎平发布、黎平新闻等媒体平台,定期推送返乡大学生参与家乡建设的优秀事迹和活动成果。寒假以来共发布相关推文9篇,阅读量累计达1.8万人次,让更多青年了解到返乡大学生参与家乡建设活动,扩大影响力。制作专题短视频4条,展示大学生在各领域服务的精彩瞬间,在视频平台播放后,点赞量、转发量超过3000次,有效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建立激励表彰制度,设立“优秀返乡大学生志愿者”荣誉称号,对表现优秀的返乡大学生进行表彰,目前共推选出31名优秀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更多青年向优秀学生学习,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建立黎平县春晖风筝储备群,群成员2000余人,让大学生自由分享服务心得、交流工作经验,及时反馈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同时,定期组织线上线下交流会,2025年共举办2次,促进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团组织之间的沟通,增强返乡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邓昌礼、杨妹江  姚进忠)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民生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