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武陵山腹地的铜仁市万山区,正以一抹惊艳的“中国红”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这里曾是盛极一时的“中国汞都”“朱砂王国”,如今依托朱砂文化,通过文旅融合、产业创新,让沉睡的丹砂记忆焕发新生,成为贵州文化旅游版图中一张独具特色的靓丽名片。
万山作为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写下辉煌篇章。随着朱砂资源的枯竭,在产业转型的探索实践中,万山对“废弃”的矿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原有工业遗产、遗迹进行整体连片保护性开发利用,打造以矿山文化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小镇。
走进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一行行文字、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让人重回到中国汞矿开采发展历史;穿行在970公里的“地下长城”矿洞,游客可以化身“矿工”进行矿道探险;行走在“那个年代”怀旧一条街,游客可以体验上世纪50到70年代的矿工生活……曾经无人问津的老旧矿区变成了游人如织的度假区。
“我们是河北的,听说贵州这边生态特别好,所以趁着天气暖和来看看,确实很漂亮,特别是看了开采朱砂的地下矿洞,被矿工们留下的工作场景所震撼。”从河北组团来贵州旅游的沈先生一路走来赏心悦目。
在朱砂大观园展示大厅里,来自四川、广西、江苏、青岛等地的游客在朱砂古镇体验一圈后,最后把目光聚焦在朱砂文创产品上,摆件、吊坠、挂饰、手镯……吸引游客驻足欣赏和挑选购买。
夜幕降临,工农兵广场上一场“红歌大合唱”篝火晚会正在上演,游客们在铿锵激昂的旋律与烟火交织的热闹氛围里,穿越时光长河,沉浸式体验那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
“大家都围着篝火跳呀、唱呀,气氛一下子就被点燃了,情不自禁加入进来,整个人就感觉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来自青岛的苏女士一家也被这火热的氛围感染。
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朱砂古镇景区负责人王芳忠更加坚定了发展信心。“接下来,我们将持续丰富旅游业态,增设更多游客参与互动和体验项目,通过旅游载体传承和宣传万山工业、朱砂文化。”
同时,万山以朱砂矿系列文化申遗为契机大力推动旅游提质升级,与西江千户苗寨、梵净山、镇远古镇联动,做优“西梵镇朱”精品旅游线路,推出“非遗研学”、朱砂主题民宿、朱砂养生等特色服务,让万山从“工业锈带”蜕变为“文旅金带”,激活了千年朱砂文化的生命力。
在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璀璨火花。当地匠人以非遗“朱砂雕刻技艺”为基础,开发出朱砂首饰、文房四宝、艺术摆件等4000余种文创产品,“朱砂晶体画”“朱砂印章”等成为国潮爆款。游客还可以现场参与朱砂DIY工坊,亲手制作平安扣、手串等朱砂工艺品。
游客曾女士趁着“五一”假期,带着一家人从江苏来到贵州,到朱砂原产地万山为老人和孩子挑选两件称心的朱砂产品,丰富了此次出游体验。“之前有朋友过来旅游买了这个朱砂手镯,我看了感觉非常漂亮,寓意也非常好,就想着给老人和孩子买点朱砂首饰,纳福保平安嘛。”
“在朱砂文创产品的创作中,我们注重挖掘朱砂背后的文化内涵,从传统的艺术形式中汲取灵感,并将其与现代创意和设计理念相结合,融入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做到既体现价值,又具有观赏性。”万山朱砂行业协会副会长蔡文介绍。
为了提升万山朱砂的知名度,万山通过组织企业参加文化产业博览会、旅游商品交易会、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对外展示和推介朱砂文化和工艺,拓展市场空间,朱砂文创产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接受和追捧。
朱砂文化不仅带热了当地旅游,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目前,园区已引进50家企业,形成原料开采、工艺品加工、文化展示、销售的全产业链,还通过培育“朱砂姑娘”直播团队,让朱砂文创产品插起“云翅膀”,产品远销世界各地。2024年,朱砂文化产业产值超12.5亿元,带动当地1300名手工艺人就业。
今年“五一”小长假,万山接待游客32.05万人次,同比增长19.26%,旅游总花费1.909亿元,同比增长20.82%。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万山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陈伟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挖掘朱砂文化内涵,加强朱砂文化宣传推广,讲好朱砂文化故事,不断丰富万山旅游业态,结合露营、徒步、研学等热门旅游IP,打造一批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旅游产品,真正让“凉资源”变“热产业”。(区融媒体中心 郭刚 艾昌春)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