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20时许,黎平县中潮镇长春村主干道上灯火通明,百余位乡邻翘首以盼。当几辆满载民兵救援队员的车辆缓缓驶入,迎接的人群瞬间沸腾——这支在榕江连续9天参与抗洪救灾的基干民兵队伍,终于平安凯旋。
6月25日凌晨,中潮镇武装部组织的第一批基干民兵接到驰援榕江的命令。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队伍,迅速扎根榕江新城区安置点、场坝农贸市场清淤区、河边二路排涝段三个重点区域。
“日均工作12小时以上,累计清理淤泥20余车、疏通堵塞管道14处。”突击队队长廖朝智的工作笔记上记录着。场坝老街小巷是任务中最艰难的战场,淤泥混合垃圾堆积至一人多高,队员们合力用铁锹一点点向外铲,用双手刨开阻碍群众归途的障碍。
烈日下,他们的迷彩服后背凝结出层层盐霜;积水里,长时间浸泡让胶鞋中的双脚泛白起皱;工具柄上,虎口的血泡被手套反复摩擦渗出血痕……但没有一人叫苦退缩。他们用铁锹铲走的是阻断道路的淤泥,用扫帚扫去的是群众心中的焦虑,用肩膀扛起的是“民兵”身份赋予的责任与担当。
“娃们快到了吗?”当天下午6点起,长春村的乡亲们就陆续聚集在主干道旁。当车辆灯光划破暮色,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那是上黄村驻村干部朱海!”上黄村党支部书记石宏琼踮脚望向车窗,难掩激动。车门打开的瞬间,坪坝村的妇女们捧着新纳的鞋垫上前,蓝布底边缘绣着的“平安”二字,针脚虽朴实却饱含深情;老人们递上红蛋,颤巍巍地叮嘱“趁热吃,保平安”;孩子们欢呼着“叔叔辛苦了”,腰鼓队的鼓点骤然响起,咚咚声直击人心。
“这鞋垫比家里纳的还结实!”一位民兵抚摸着蓝布垫,眼角泛红。“在榕江救灾时,老乡们送绿豆汤;今天回家,又收到这么多心意,这就是军民一家亲啊!”廖朝智捧着红蛋感慨道。队员们的迷彩服上,别着孩子塞的野花,挂着大妈硬塞的糯米粑,帽檐系着象征平安的红绳。
中潮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用迷彩身影筑起抗洪长城,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民兵担当。从榕江到中潮,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救灾的成果,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全镇以他们为榜样,让奉献精神成为发展的动力。”
夜色渐深,长春村的路灯下,民兵的迷彩服与群众的笑脸相映成画。那面“黎平基干民兵应急连”的旗帜在晚风中飘扬,见证着逆行者的荣光,也诉说着军民鱼水情深的温暖故事。
(吴敏敏 李先璐 姚进忠)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