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抓实开门教育,注重广开言路、靶向攻坚、建章立制,精准破解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让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民生成果。
广开言路听民声
7月中旬,修文县阳明洞街道小山村一条410米的产业路硬化工程启动建设。这段路位于偏僻的深山,是当地零星的几户村民自己修建,未经过硬化,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
“开门教育过程中,我们深入村组调研。有一次下雨,我们来到小山村,看到这里有一段路未硬化,一辆送学生上学的三轮车轮胎陷进泥里,走不动,我们赶紧过去帮忙,现场了解情况,随后以点带面查找辖区内群众出行方面的短板问题。”阳明洞街道办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负责人邓朝坤说。
产业路硬化工程施工现场
目前,阳明洞街道对高仓村、程官村、小山村3个村1380米的产业路打捆进行硬化,该项目惠及219户863人,预计20天左右完工。“以前这段路坑洼不平,下雨天车子无法通行。路修好后,我们运送肥料、粮食、煤炭都方便多了。”小山村村民周兴华说。
小山村道路“补短板”项目的实施,只是修文县各级党组织抓实开门教育,广开言路察民情、办实事的一个小小案例。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修文县通过线上线下多条渠道,广泛征集党员、群众、企业、“两代表一委员”等群体意见建议,汇总梳理形成问题清单。
广泛深入一线“听原声”。当地党员干部走进田间地头、村舍院落,以“坝坝会”“板凳会”“围炉会”等载体,零距离倾听群众原声诉求。比如,六桶镇领导班子带头下沉120余次,召开院坝会15场,收集教育补助、供水不稳等建议100条;扎佐街道组织60余名干部入企进村,召开群众会45场,征集意见45条。
通过融媒问政“接民声”。修文县用好“融媒问政”监督桥梁,使其成为汇聚民情、倒逼整改的有效平台。比如,阳明洞街道大青村高位水池建设停滞导致饮水难问题,经市县融媒问政关注后迅速提级办理,高效解决269户群众饮水难题。
畅通渠道“连民心”。修文县通过亮身份、设信箱、留言簿等方式,畅通群众诉求通道。比如,扎佐街道在村(社区)公开班子成员联系电话,24小时接听民声;县政务中心、县人民医院等服务窗口线上线下同步设置意见箱,确保群众呼声“一键直达、即收即办”。
市民在政务服务中心办事
靶向攻坚办实事
6月中旬,修文县六广镇德政村供水系统改造工程项目完工,白花花的“放心水”淌进当地489户人家,当地群众笑逐颜开。
今年4月份,六广镇党委深入查摆民生领域痛点难点,精准锁定德政村供水管网老化、高海拔区域旱季饮水困难的问题,向上争取到1000万资金,彻底补齐德政村8个组乃至全镇范围内饮水安全的短板。
学习教育过程中,修文县突出问题导向,对开门教育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梳理分类,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推动问题逐项破解。
修文县精准破“痛点”,针对直接关联群众利益的突出短板,精准锁定饮水、道路、医疗等高频“痛点”,通过争资“点对点”立项;高效通“堵点”,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针对“反复跑”“长期等”的办事项目,“件对件”优化服务流程;合力解“难点”,对跨领域、历史遗留的复杂难题,强化县乡协同、部门联动,同时发动群众参与,凝聚攻坚合力。
建章立制固成效
修文县着力推动标本兼治,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注重总结经验、巩固成果,通过建章立制织密民生保障网,确保解忧纾困常态长效。
修文县常态化听诉求,将开门纳谏作为破解民生痛点的关键举措,固化为长效机制,动态听取并解决群众诉求;精细化抓服务,总结学习教育及“为民办实事”中群众评价高、成效好的经验做法,梳理形成工作机制,确保服务温度不减。
同时,修文县制度化固成果,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保障、规范管理等关键领域补短板、强弱项,累计出台《修文县经济高质量运行工作机制(试行)》《修文县12345热线多人一诉案件工作机制》等制度234项,以制度刚性保障民生实效。(文/图 姜继恒)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