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科技频道  
微塑料“入侵”:真相、争议与行动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16 11:50:5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操秀英 点击: 评论:0

  “全球平均每人每周吃掉的塑料量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人体血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

  “微塑料2小时入侵大脑。”

  ……

  “微塑料入侵人体”的新闻频繁登上热搜,公众的焦虑似乎与日俱增:我们是否正在被塑料无声地吞噬?

  塑料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可几十年后,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又让其成为全球公敌。

  联合国多次就全球的塑料污染问题做出决议,但时至今日,治理白色污染依然是人类面临的一道共同难题。

  遗憾的是,在塑料污染治理领域,旧题未解,又增新题。

  微塑料正是其一。从地球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区域的冰雪和溪水,到最偏远的南北两极海冰和新雪,再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海沉积物,从人类胎盘到大脑……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微塑料,触动了公众的神经。

  然而,《自然》杂志官网近日刊文强调,“尚不清楚哪些发现值得信赖,以及它们可能意味着什么”。该文认为,关于微塑料的危害,“需要更严谨的科学研究”。

  无处不在的微塑料

  微塑料这个词诞生于2004年。

  当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海洋生态学家理查德·汤普森团队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他用一页纸汇总了近十年来在英国海岸以及海底淤泥中的惊人发现——这些地方有很多大米粒大小的塑料碎屑,他称之为“微塑料”。

  这些微塑料的尺寸大都在5毫米以下,于是科学界约定俗成地把5毫米以下的塑料称为微塑料。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工程和生态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晖告诉记者,虽然此前没有微塑料这一概念,但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家就报告了环境中存在大量塑料碎片。

  微塑料一词的出现,也标志着微塑料研究的开始。

  在过去10年中,有关微塑料的研究数量爆发式增长。2014年,在爱思唯尔的Scopus数据库中,包含关键词“微塑料”的论文有20篇。而在2024年,这一数字接近6000篇。“这些论文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微塑料的监测、表征、分布和危害等。”季君晖说。

  20多年来,全球科学家给出了详细的微塑料分布情况:深海中,北极雪和南极冰中,贝类、盐罐、饮用水和啤酒中,飘在空中,又或随着雨水飘落在高山和城市中……

  几乎无处不在的微塑料从哪里来?有观点认为,塑料制品的滥用和不合理处置,是微塑料产生的主要源头。据统计,从1950年至2020年,全球塑料年产量从200万吨增长到超过4.5亿吨。

  对于制造出来的海量塑料,回收处理效果不甚理想。2019年,全球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率仅9%,按传统模式处理(包括填埋和焚烧)的有69%;另有22%的塑料无人管理,随意滞留在环境中,降解成微塑料。

  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其他微塑料来源。“不能所有的‘锅’都由塑料来背。”季君晖说,汽车轮胎上脱落的颗粒,衣服上脱落的合成微纤维等,都能形成微塑料。“满大街奔跑的汽车,三五年后车胎变薄,道路上却没有留下印记,磨损的材料也成了飘浮在空气中的微塑料。”

  微塑料最大的特点是弥散性。“由于体积小、重量轻,能够悬浮在空气中很长时间,所以微塑料能被风力传播到远离源头的地方。”季君晖说,“理论上来讲,它存在于地球上的任何角落。”

  2021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科学家阿尔伯特·库尔曼斯发表论文称,他们对空气、水、盐和海鲜中微塑料的有限调查发现,儿童和成人可能每天摄入十到十万多颗微塑料颗粒。如果做最坏的评估,人体一年可能摄入的微塑料量大概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

  部分研究脱离实际情况

  进入人体的微塑料会停留多久,会带来哪些危害?这是科学家们致力于求解但目前还没有确切答案的课题。

  挪威科技大学生物学家马丁·瓦格纳认为,直到大约10年前,科研人员才开始将研究重点从研究环境和动物中的微塑料颗粒,转移到评估其在人体内的情况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自2018年首次报道人类肠道出现微塑料后,肺、肝、脾和肾脏组织中也陆续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随后有研究发现微塑料抵达了胎盘。

  毒理学家马修·坎彭通过溶解人类尸体器官组织的方式追踪微塑料的分布。今年1月,其团队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研究表明,2024年的大脑样本中的微塑料水平比2016年的样本高出约50%。而且大脑样本中的微塑料含量比肝脏和肾脏样本中的高出多达30倍。

  “研究显示,微塑料已被发现存在于人体各个器官中,包括心脏、大脑、肺、母乳等。”季君晖说。

  基于动物实验的发现让研究者们怀疑微塑料可能与人类的癌症、心脏病、肾脏疾病、阿尔茨海默病或生育问题有关。

  然而,截至目前,科学家们似乎还没有找到微塑料对人体有害的确切证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的一份报告曾指出:“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微塑料对人体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这一声音淹没在铺天盖地的关于微塑料危害的论文中。“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论文中的结论相当一部分经不起推敲,并且没有现实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院长李道季直言不讳。

  李道季是我国最早从事微塑料研究的学者之一。

  “塑料是个统称,环境中的微塑料也是微小塑料的统称,其种类繁多,尺寸大小、形状、成分各异,要说有影响,对每个器官或细胞类型的影响肯定也不同。”李道季说,“微塑料到底有多少种,来源有哪些?哪些有害哪些没有?如果有害,它们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些基础科学问题目前都还没有搞清楚。”

  在这一前提下,目前的许多研究依赖于较小的样本量(通常为20到50个样本),并且缺乏适当的对照组。同时,现代实验室本身就是纳米塑料和微塑料污染的热点,当前用于检测塑料的技术很难排除被玷污的可能性。

  另一个问题是,迄今为止产生的某些数据在生物学上没有意义。《自然》网站上述文章举例,有研究发现,5.5—26.4微米大小的微塑料颗粒和19—24.5微米长度的合成纤维出现在大脑组织中。但先前的研究则表明,超过1微米的颗粒可能太大,无法通过肺部的空气—血液屏障,而任何大于10微米的颗粒可能也无法通过肠道—血液屏障。

  “没有令人信服的机制性解释说明较大的颗粒是如何绕过生物屏障的,因此很难接受那些认为大于10微米的颗粒已进入人体组织的结论。”该文指出。

  此外,部分研究人员为了追热点、发论文,设计一些不符合常理的实验,得出耸人听闻的结论。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专家给记者举例子,某科研人员发表了一篇文章,结论是微塑料对小鼠肝脏有毒。“但他给的剂量特别大,相当于每天给人吃上百克的微塑料,这种由脱离现实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有什么意义?”

  因此,在部分学者看来,微塑料研究夹杂着混乱、谬误和以讹传讹。

  例如,瑞典学者曾在《科学》上刊文,称其首次证明了海鲈鱼幼体对微塑料的选择性摄食,且海鲈鱼幼体的生长和发育均会受到微塑料影响。此文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仅数天后就因学术造假而被撤稿。

  存在风险时尽早采取行动

  对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来说,出现这些问题并不令人意外。但学者们认为,如果没有更严格的标准、透明度,以及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错误信息的循环和低效的监管可能会削弱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努力。

  “微塑料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当于‘战国时期’,有待深入探索的领域还有很多,包括微塑料的形成机理、传播机制、监测手段、危害程度、治理方法等各个方面。”季君晖认为。

  李道季则分析,导致全球微塑料研究分歧太大的一个原因,是缺乏标准统一的分析方法,结论性数据难以比较。

  例如,国内曾有报道称,不同研究团队对相同区域海水所含微塑料浓度的监测结果相差较大。

  “问题可能出在微塑料中的衣物纤维,以及分析过程中的污染。衣物纤维的大小明显小于其他种类的微塑料,但在海水中的比例却非常高。”李道季说,采样统计口径是否计入衣物纤维,会导致微塑料浓度的差异,“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建立一致的标准化方法”。

  学者们期待,深入有效的科学研究能更透彻地了解微塑料及其潜在风险,用扎扎实实的数据和科学结论,为接下来可能需要采取的管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但他们的共识是,在存在风险时尽早采取行动,并鼓励公众参与决策。

  “尽管当前对微塑料风险的研究还有一些知识空白,但政策行动不必等待,可以依据预防原则立即采取措施。”最早使用“微塑料”一词的科学家查德·汤普森指出,比如,禁止不必要的塑料产品、更好的设计和供应链调整等都有助于减少排放。

  欧盟于2023年通过《微塑料禁限令》,禁止在化妆品、洗涤剂中故意添加微塑料,并计划到2030年减少30%的微塑料释放。在美国,加州2022年立法要求化妆品标注微塑料成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资助多项海洋微塑料清理技术。

  在我国,微塑料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和抗生素,被称为新污染物“四大家族”。2021年,我国在《“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中将微塑料纳入监测范围;2023年《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明确管控部分微塑料。

  一些地方也开始尝试加大微塑料治理的步伐。海南于去年4月发布该省《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共收录15类物质,前14类与国家清单一致,另新增微塑料为第15类。

  “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微塑料的危害,但至少我们可以断定它没什么好处。”季君晖说,因此,从源头减少微塑料的产生这个方向是确定的。

  2020年1月,我国明确要求,到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因此,磨砂牙膏、磨砂洗面奶、去角质磨砂膏等曾经风靡一时,现在已难觅踪迹。因为部分“磨砂”产品使用的塑料微珠,就是微塑料的一大来源。

  长期来看,季君晖说,从源头减少微塑料的产生仍有赖于技术创新。“我们要创新升级产生微塑料的物品原料,做好塑料污染处置。”他举例道,老款注射剂瓶塞一旦针头插入便会掉微塑料,现在新研发的材质解决了该问题。此外,在微塑料处理方面,清华大学团队开发出高效吸附微塑料的磁性纳米材料,华东理工大学研发出微塑料拦截技术以用于污水厂升级等。

  “减少微塑料并不是口号。”季君晖表示,微塑料在不同物品中,处理途径不尽相同,需要各个行业形成减少微塑料污染共识,找到解决方法,为行业治理提供成果经验。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写:本报记者 操秀英

  策划:刘 恕  李 坤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科技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