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际文化  
意大利艺术家眼中的中国画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12 00:19: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点击: 评论:0

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加布里埃莱·西蒙吉尼:

展览中有两件作品令我印象深刻。一件是《古木狸影》,艺术家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磅礴的生命力,体现了极强的艺术张力。大自然的生命都是生长的、动态的,作者的技法非常精准和精妙,而且极富诗意,这不仅是对生物简单的外在描绘,更是精神层面的体现,能够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鸣。另一件《鹰笛》使用了非常传统的手法,但在造型上进行了变形处理,使画面呈现如同一阵风一样充满了力量感,表现形式非常现代。中国传统水墨画对于意大利观众而言是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他们对于这种传统的绘画形式非常陌生。因此这次展览是意大利观众了解中国非常好的契机。

如今,意大利艺术界有两种派别,一种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另外一种则是在技术和观念上进行创新。很多当代艺术家不再相信传统技法,而是认为需要借助崭新的思维、技术甚至是科技手段进行创作。我前后参观了3次该展览,看到很多年轻人被这些作品所吸引,并受到启发。作品中的精妙笔触和诗意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给予他们很大的冲击力。这些作品给予年轻人一个机会,让他们看到传统的价值,进一步挖掘传统的潜力。这次展览对中意文化艺术交流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博尔盖塞美术馆副馆长露西娅·卡尔左娜:

我曾在一次修复工作中与中国画结缘,画中描绘的是一些生活场景,有山水风光和人物,我当时就发现画中有多样性的变化,这种多样性非常吸引人。西方的传统艺术也有类似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的雕塑,也可以看到后来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去复制它们,每一次复制都是对传统的重新演绎,都会带来新的一面。

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如何用当代语言诠释传统绘画,他们的观察和表现非常细腻,没有一个笔触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看似的偶然和无意识都是在艺术家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的前提下进行创作的。展览中的人物画让我印象深刻,这些人物形象非常传神,能够从动作姿态甚至眼神中看出他们真的有生命力。其中《小夜曲》描绘了一位塔吉克族少女形象,不仅人物刻画细腻严谨、活灵活现,而且从质感上也让人眼前一亮。当我近距离观察的时候,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像一幅织物,这种绘画技法上的创新能够创造出一个非常真实的另一种材质的质感。

展览作品中色彩的运用也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山水画中的多种色彩使得作品非常有活力和新意,打破了我对中国画的既定印象,而且也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抚慰。

 

 

 

著名画家劳拉·巴巴里尼:

我认为此次展出作品质量很好、水平很高。在所有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山水画,独特的水墨技法赋予山水画非常丰富的层次和变化,既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能反映自然界中的微妙细节。这和西方绘画有很大区别,中国山水画并不是照相式地对大自然风景的摹写,而是在描绘自然的过程中,把人内心的精神世界投射出来,这种人文情怀和思考使得这一东方艺术具备非常大的张力,让我备受触动。

尽管山水画艺术家都在描绘自然中的山、石和树木,但是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他们的艺术特点体现在不同的笔法处理以及细节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反映出艺术家不一样的情怀和理想。

对于认真欣赏和仔细观察画作的西方观众而言,理解中国画中传递出的精神层面的信息并不困难。但是,如果不了解作品背景、没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储备的话,观众可能不会有深层次的理解。如果能够对中国人文思想从古至今的演变进行解读,让观众有机会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将有助于观众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而不仅仅停留在构图、色彩这一浅层的理解上。

 

 

 

罗马美术学院前副院长、中欧艺术基金会副主席保罗·劳迪萨:

我参与了整个展览的布展过程,当这些作品逐一拆封并呈现在面前时,我的感受是眼前一亮,看完所有作品,我感到非常震撼。我多次去中国办展,对中国艺术有一定了解,但能够一次性看到这么多顶尖画家的作品,还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这一集体展览能够向意大利展示中国当代的、代表性艺术家的整体面貌,体现了当代语境下的艺术语言。展览的名字叫“生机盎然的世界”,我理解这是借对大自然的描绘来反映艺术家的心境,我不仅看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还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艺术家在艺术探索中的精神追求。我还从画作中看到艺术家对于传统的继承,但这不是对历史的简单模仿,而是带着传统的经验向新的未来进行探索,进而找到新的当代艺术实践的道路。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