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毕节频道 |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毕节频道 |
从威宁自治县玉龙镇的牛栏江畔一路向东,从乡村公路到都香高速、毕威高速、杭瑞高速、厦蓉高速等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走遍毕节的十个县(市、区),迎面扑来的都是被厚植的绿色。
坐落在贵州西北部的毕节,1988年以来,紧扣“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主题,在全市上下同心、干群合力的持续努力下,成绩喜人:
——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878.64平方公里;
——森林面积从601.2万亩增加到241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增长到60%;
——森林蓄积量从785万立方米增加到6210万立方米;
——国家储备林建设规模面积291.10万亩,投资294.19亿元,是全国以地级市为单位,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储备林PPP项目。
近五年来,全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国家储备林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完成营造林面积828.37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842.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5年前的48.04%上升到目前的60%,增长12个百分点。
一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织金县猫场镇选择了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继续把皂角作为全镇的支柱性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该镇种植皂角超4万亩,辐射带动2万多户群众增收。每年从全国各地收购皂角籽达3000吨以上,生产皂角精成品1000吨以上,年产值4亿元,成了西南地区重要的皂角米加工基地。
经济林的发展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一席之地”。
近年来,毕节市委、市政府将产业建设与营造林建设相结合,编制完成了刺梨、皂角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高位推动特色林业产业发展。
纳雍县水东镇政府工作人员高松巧借东风,把生态和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带领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寻找发展出路。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谋划,以及一段时间的考察学习后,高松找到了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产业——花椒种植。
2019年,高松在纳雍县宣慰街道坝子社区建起了1000亩的高产花椒现代农业产业园,雍熙街道燎原社区建起了占地40亩的81个标准温室大棚种苗繁育中心,陆续在遵义、安顺、清镇、威宁、大方和金沙等地建起了示范基地。
为了加强培训指导,搞好技术服务,毕节组建了由县级领导牵头,相关职能科室技术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制定了《特色经果林培训方案》,2021年完成刺梨、皂角、核桃、油茶等经济林技术培训200余次,培训人数达2万人次,为刺梨、皂角等特色经果林种植、选育、研发、示范、推广等提供保障。
2017年至2021年,全市经济林面积达到669.73万亩,其中完成核桃种植206.68万亩、刺梨种植92.49万亩、皂角种植90.69万亩。
二
近年来,纳雍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金”理念,全面建立县、乡(镇、街道、国有林场)、村(社区)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形成责任明确、监管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网格。截至目前,全县设总林长1名、县级林长32名、乡级林长32名,村级林长444名。
有三级林长护航,如今的纳雍山上树木葱郁、山下瓜果飘香,老百姓尝到了生态变好带来的甜头。
杨清鑫家住在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原本是六冲河上的渔民。禁捕退捕政策实施后,他回到了岸上,在村里当上了护河员。
在推进河湖治理过程中,黔西市以河(湖)长制为总抓手,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县、乡、村三级河(湖)长管理机制,形成“河湖长+河湖长站+片区水务站+部门(乡镇)+巡(护)河员”的河(湖)长制运行格局,为河湖治理强化了组织保障。
林长制和河长制,在毕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治林”“治水”的制度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实现抓生态、促发展的目标。
当前,毕节设立林长11858名,其中市级总林长2名、市级副总林长3名,市级林长11名、县级林长301名、乡级林长2675名、村级林长8866名。全市做到了“山有头、林有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人专管。截至目前,毕节全市设立河湖长共计2861名,其中市级24名、县级227名、乡(镇)级625名、村级1985名,让全市的河湖水体都有人管,并且管得好,管出效益。
三
走进毕节高新区(金海湖新区)岔河镇塘丰社区的林下养鸡基地,成群结队的蛋鸡正在林间散步觅食。
喂鸡、加料、装蛋等是林下养鸡项目工作人员龙永琴一天的工作内容。清晨,鸡舍里已经开始堆积了一枚枚圆润的鸡蛋,龙永琴和同事娴熟地将这些鸡蛋捡起来装箱,避免受到阳光的照射。
贵州冠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塘丰社区林下养鸡项目的经营主体,为了发展好蛋鸡产业,该公司采用“互联网+农场+电商”的方式,把互联网的新技术与传统养殖业相结合,并注册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生态化养殖目标。
目前,该蛋鸡养殖基地存栏鸡有3万羽,每天产蛋量近2万枚,鸡蛋销往全国各地。
冬日午后,沿着大方县鼎新乡水塘村以鸭组的盘山公路往上,在葱郁的树林中,一群体型巨大的鸵鸟扬起长脖子嬉戏打闹,撒欢奔跑。欢快的“嚯嚯”声、逐闹的扑腾声,使寂廖的山野充满生机与活力。
“鸵鸟饲养技术简单,生长速度快,这些鸵鸟才喂得一个多点月,就增重10多斤,非常适合林下养殖……”正在给鸵鸟喂食的王开荣笑着说。
“在养殖场务工,既能照顾家庭,还能有稳定收入。”水塘村脱贫户陶夏梅在鸵鸟养殖场建成后,便到里面务工,每月工资可以拿到3000元。
“政府帮我们硬化了通往养殖场的盘山公路,国家政策这么好,我有信心把养殖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致富奔小康。”谈到未来规划,王开荣充满干劲。
林下经济的兴起,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一衣带水。
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378.45万亩,实现产值49.01亿元,联结农村人口276853人,涉及脱贫人口104760人,共有实施主体996个。同时,全市还依托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湿地公园等森林资源及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基地建设。国家林草局共授予毕节市50个村“国家森林乡村”称号,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局授予全市7个省级森林城市、56个省级森林乡镇、207个省级森林村寨、1766户省级森林人家。
五年来,毕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助力。
作者:陈燕民 史开云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