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录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名录  
贞丰对门山村:非遗铜鼓 声声不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6-12 11:50:49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 点击: 评论:0

  初夏时节,走进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铜鼓文化广场上,巨大的铜鼓文化雕塑墙展示着布依群众演奏铜鼓的生动场景。

  “鼓中为许,鼓沿为少,要学好‘铜鼓十二调’,必须先把谱子背熟。”村铜鼓馆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十二调”第十代传承人余雁伟正在介绍“铜鼓十二调”。

  悠扬、古朴的铜鼓声响彻馆内,余雁伟一边讲解一边敲击着铜鼓。“铜鼓演奏,是根据鼓槌敲击各点位(鼓心、鼓边、鼓腰、鼓足)的轻、重、缓、急所发出的音响而组成不同的铜鼓曲调。”72岁的余雁伟谈起铜鼓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配以被称为“十二调式”的传统曲牌,常用于庆典、祭祀等仪式中。贞丰布依族“铜鼓十二调”(又称“铜鼓十二则”)通过一代代口传心授沿袭下来,是布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神秘性和传奇色彩的传统音乐文化之一,具有久远而深厚的文化底蕴,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了解,布依族铜鼓演奏的十二段乐曲“铜鼓十二调”是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主要展现了一年中布依人民劳动、生产及生活的场景,根据季节的不同,包含春耕、种植、施肥、栽秧、割草、放牛、丰收等内容。

  近年来,贞丰县高度重视布依族“铜鼓十二调”音乐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建立纳秧村、对门山村等布依族铜鼓音乐文化生态保护村,成立布依族铜鼓音乐文化表演队,并排演《铜鼓十二调》《铜鼓舞》等以铜鼓音乐文化为主题的布依族铜鼓音乐、舞蹈节目,在每年的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庆赛事活动中展演。

  对门山村,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43%,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布依族)、全国文明村镇。在对门山村,几乎每个寨子都有一面到数面铜鼓,有家族共用一面,也有几姓共用,通常都是由族中的长者或有一定威望的人家保存。铜鼓分雌雄,据相关部门考证,对门山村余氏家族至今仍在使用的雄鼓,是唐末年间传下,其鼓身高35.5厘米,面径55厘米,重达23公斤,历经沧海桑田,鼓面上的花纹已经模糊。

  “‘铜鼓十二调’通常是以家族方式传承,通过口传心授沿袭下来,因家族不同,传承下来的‘铜鼓十二调’也有所不同。”谈起铜鼓文化,余雁伟如数家珍。铜鼓乐谱由十二段核心谱式组成,整体上结构规模较短小,最短一则有18小节,最长一则有38小节,全曲共347小节。鼓谱音符排列较稀疏、单一,节奏舒缓一些,有二分音符的延音、增时,其特点是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鼓谱分为前段、中段、结尾三大部分。

  “以前是口传心授,后来,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来帮我们把‘铜鼓十二调’编译出了鼓谱。如今,要完全掌握十二调的演奏,用一年时间加强学习就能掌握了。”余雁伟说。

  布依族没有文字,过去,“铜鼓十二调”的传承来源于家族祖传,都是一代一代以口传心授或口传手授的方式沿袭下来。1988年8月,贵州师范大学民俗文化专家蒋英来到贞丰县对门山村余氏家族,完整地收录了余氏家族余雁祥老人演奏的“十二则”,通过录音整理、记谱,并创立了一种记录铜鼓鼓谱的谱式,确保这项文化遗产不会流失和消亡。

  目前,对门山村在非遗传承中不断探索创新,在“铜鼓十二调”的传统基础上,编排了铜鼓丰收舞,并且鼓励村里的年轻人也加入其中。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我们之前的那些老传统已经过时了,现在只要有人想学,我们都会教,主要是要把这个文化传承下去。”余雁伟说。

  铜鼓声声茶韵香,幸福生活节节高。如今,在对门山村,5000亩安吉名优白茶、黄茶将茶山映得一半金黄一半青绿,在阳光下闪耀着别致光彩。村内整齐规划、干净整洁的庭院里,瓜果蔬菜长势喜人。村民农闲时就聚在铜鼓馆内,听着铜鼓声悠扬盘旋。

  “我们保护自己文化的同时,也是在保护一份巨大的、珍贵的、不可替代的财富。现在农忙时节来铜鼓馆的人少一些,农闲时院子里都是来听铜鼓的。现在村里已经有5个人能够完整演奏十二调了,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12岁。”余雁伟说,这是传承的希望,自己一定要努力发扬光大这份祖传手艺,让非遗铜鼓一代代传承下去。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名录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