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录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名录  
毕节非遗 焕新出彩丨蜡染技艺:刀撰千古 蜡染青春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03 23:33:35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高琦 周云 点击: 评论:0

“蘸一刀蜂蜡,勾一刀花纹,要融入平时所见所感,才能画出好作品。”在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妥倮苗寨,蜡染技艺非遗传承人蔡群一边勾画着纹饰极其复杂的《螭吻送瑞图》,一边和身旁的绣娘闲聊着。

4月8日,在织金县民族工艺文化传承中心,蜡染技艺<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非遗传承人</a>蔡群在带领绣娘制作蜡染工艺品。2

蜡染技艺非遗传承人蔡群在带领绣娘制作蜡染工艺品 

进入春季以来,蔡群所经营的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已经接到国内外的上百个订单,她整天被绣娘围在中间,传授技艺的时候,偶尔讲出几句感悟。

这项心口相传的古老技艺在织金传到蔡群这里,已经是第四代。正如蔡群在传承技艺时不自觉地透出朴素的人文思想那样,蜡染图案中所展现的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意象,都传递着当地苗族世世代代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

今年,蜡染技艺作为传统技艺,以其传承历史之悠久、少数民族风格之独特、工艺水平之精湛,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月8日,在织金县民族工艺文化传承中心,蜡染技艺<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非遗传承人</a>蔡群在制作蜡染工艺品。

蜡染技艺非遗传承人蔡群在制作蜡染工艺品

非遗焕异彩,古技又逢春。

织金蜡染技艺列入非遗项目名录,意味着这一承载黔西北苗族生长脉络的古老技艺正式纳入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保护工程,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进一步发挥价值的同时,让这项“以蜡刀绘图腾”的原生态文化瑰宝再度进入当下人们的视野。

4月8日,在织金县民族工艺文化传承中心,绣娘在制作蜡染工艺品。 (2)

绣娘在制作蜡染工艺品

“我们家世代都在妥倮苗寨居住,蜡染工艺也是幼时跟母亲学来的。”在蔡群的印象中,5岁起就已经开始与母亲学习蜡染了,“当时只有一把蜡刀,一盏蜂蜡,一张质量很差的粗麻布”,也正是在这些略显 “简陋”的工具中,织金的苗家人一代代地传承着古朴而纯粹的蜡染技法。

4月8日,在织金县民族工艺文化传承中心,绣娘在制作蜡染工艺品。

绣娘在制作蜡染工艺品

“与其说是技法,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叠加。”蔡群说,相传苗族女性从懂事起就要制作一张蜡染作品,这张对她们尤为重要的蜡染要作为勤劳与智慧的象征,随着自己出嫁,保存一生。妥倮苗寨的绣娘从小就观察着这里的一切,把她们感受到的一刀一刀勾画出来,“在没法用文字记事的年代,我们的蜡刀可以传达对勤劳的歌颂、对丰收的企盼、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这片名叫“妥倮”的土地,四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妥倮”在苗语中意为“古老的山寨”,自元朝起就有苗族在此生活,并有人传承蜡染工艺。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在织金境内,就有32个乡镇(街道)的世居苗族传承着蜡染技艺,其中以官寨、大平、珠藏、后寨最为典型。

4月8日拍摄的织金县官寨乡妥倮苗寨(无人机照片)。(周云 摄)

织金县官寨乡妥倮苗寨(无人机照片)

蔡群介绍,蜡染最初的功能与文字无异,是苗族记录生活场景与历史变迁的主要媒介,苗族的祖先相信人来于自然,更要顺应自然,因此蜡染的大部分用具都从自然界中取材。譬如靛蓝染料,主要取材于一种名叫“靛”的草本植物,将靛叶、茎浸泡于水池里过滤,再辅以石灰水、黄鲜药、马蜂窝壳等材料另其变色,最终形成染制所用的天然染料。

织金蜡染通过用指甲测量完成构图,不用借助剪纸或其他工具,只凭手绘却细如发丝外部的直线与内部的曲线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手工的技艺就像机器印染一样精细。由于繁密的线条,图案蓝色面积较少,其图案表现复杂密集体现了独特的织金蜡染特色。

4月8日,在织金县民族工艺文化传承中心,蜡染技艺<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非遗传承人</a>蔡群在晾晒蜡染工艺品。3

蜡染技艺非遗传承人蔡群在晾晒蜡染工艺品

在织金蜡染作品中,图案多为苗族的图腾,如蝴蝶妈妈、阴阳鱼、苗龙、锦鸡、吉字鸟铜鼓纹、涡头纹等,是民族文化的编影,体现了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

织金蜡染图案以饱满的构图、流畅的线条为主要特点,与贵州其他地区流传的蜡染制品有着显著区别,形成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也正因如此,织金蜡染有着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时至今日,许多绣娘都参与到织金蜡染非遗技艺学习中来。

4月8日,在织金县民族工艺文化传承中心,绣娘在交流蜡染制作工艺。2

绣娘在交流蜡染制作工艺

“这是文化富矿,更是我的精神支撑。”蔡群坦言,与复杂精细的制作过程相比,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之路更加艰辛。

曾经的织金蜡染并未受到市场的承认,“那时候没人相信能通过这门手艺赚到钱。”蔡群只能一个人在织金洞景区摆地摊,她时常提醒自己:“一个人做什么东西,不要急,急不来的。因为你要守得住,等得了。”2006年,在家人的支持和亲戚的鼓励下,蔡群参加手工艺刺绣比赛——贵州省 “两赛一会”(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旅游商品展销大会)活动,本来对获奖不抱有期待的她还是决定试一试,没想到上交的刺绣作品获得了二等奖,此后她将生活的重心全都压在织金蜡染的创作与宣传上,这项技艺也受到了周边乡镇绣娘的认可。

4月8日,在织金县民族工艺文化传承中心拍摄的蜡染工艺品。2

在织金县民族工艺文化传承中心拍摄的蜡染工艺品

2011年11月,蔡群创办的织金县蔡群苗族蜡染刺绣工艺厂被列入“贵州省旅游商品产业重点企业”,官寨、珠藏等乡镇也渐渐参与进蜡染制品的生产中,“织金蜡染”成了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品牌。

2013年,蔡群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更加不遗余力地投身到保护苗族蜡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将苗族刺绣蜡染带上了两会。“如果没人带动的话,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蜡染就不会有人做了,这门技艺就面临失传的危险。”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她提出了保护蜡染刺绣等非遗的相关建议,呼吁国家加大立法保护力度,鼓励和支持更多具备条件的民间团体或者个人开展技术培训,并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永久传承。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她提出了“关于加大力度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建议。直到今年,她所依赖的“支撑”已经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人传承,今人焕新,才让非遗项目迸发时代活力。现如今,织金蜡染正携着美好盼望,跨越千年款款而来。

蔡群说:“我们将织金蜡染的精细度与独特性深入挖掘,作为传统文化‘闯市场’的招牌,做出了很多文创产品,以适应国际化市场需求。”

4月8日,在织金县民族工艺文化传承中心拍摄的荣誉室陈列品。2

在织金县民族工艺文化传承中心拍摄的荣誉室陈列品

随着时间推移,织金蜡染纹样种类目前已衍生至上千种,精细程度也越来越高,其功能逐渐由记事、祈福演变至装饰、穿着,成为“国风”元素大家庭中的一员,带着满满的青春活力,闯入全球视野。

一场“靛与白的古今对话”,造就了如今人们所熟知的织金蜡染,更成就了织金文旅产业的特色板块,在更大的舞台上,以全新的方式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朴哲学。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名录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