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录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名录  
毕节非遗 焕新出彩丨铃铛舞:铃音铿锵 舞映长河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4-25 22:12:14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毛远慧 点击: 评论:0

“阿(e)——啊——阿(e)——”三声悠长有力的调子,时常在平均海拔2600米的赫章县珠市乡红星村回响。

彝族铃铛舞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万朝,双脚站立与肩同宽,右手趋近直角高举铃铛,左手中指戴着红、黄、绿三色彩带,插在腰间。

调子一落,只见苏万朝双臂在腰间上下左右摆动,双脚交叉变换步伐,彩带随之飞舞,铃铛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

苏万朝在韭菜坪布摩文化传承馆广场表演彝族铃铛舞。(毛远慧 摄)

苏万朝在韭菜坪布摩文化传承馆广场表演彝族铃铛舞

舞者以独特的肢体语言,配合铃铛有节奏的声响,展现着先民们的生活场景与精神信仰。在岁月长河中,这门古老艺术承载着彝族人的集体记忆。

如今,像苏万朝这样的传承人,正扎根乌蒙,以毕生坚守,让这份文化血脉得以延续。

千年铃声响乌蒙

铃铛舞在彝族中被称为“恳合呗”,是用以祭奠亡灵的一种民间舞蹈。

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当时,乌蒙山区的彝族先民喜爱养马,马辔常缀有铜铃。各氏族部落为争夺资源,组建起战马队伍展开激烈拼争。在举行祭祀活动时,为了追悼那些先王以及战死的首领,彝族人便组织战马队伍与歌舞队在祭祀场进行表演。

舞者模仿战斗动作,在舞蹈过程中大力摇动手中的铃铛,使其发出犹如战马奔跑时的声音,“铃铛舞”由此得名。

历经2800余年的岁月洗礼,铃铛舞仍保持原始的风貌,是研究彝族先民信仰礼仪、审美、习俗、艺术等文化形式的极好范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苏万朝在赫章县珠市乡红星村家中阅读彝族文化书籍。(毛远慧 摄)

苏万朝在家中阅读彝族文化书籍

随着时代的发展,铃铛舞不断演进,融入了彝族先民们曾经跋山涉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艰辛,以及男耕女织、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美满情景等日常生活内容。

表演者的性别由最初的限定男性,变成男女皆可;人数由4至6人变为不限人数;舞台也从祭祀场合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20世纪70年代起,赫章县珠市乡的彝族铃铛舞奔赴各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2008年,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彝族铃铛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继续在传承人的守护与创新中奏响动人乐章。

初心如磐守传承

今年66岁的苏万朝出生于珠市乡红星村,作为家族中铃铛舞的第五代传承人,他一生致力于彝族铃铛舞的传承和发展。

自出生起,苏万朝就在家人的言传身教下,说彝语、唱彝歌、跳彝舞。在这充满民族氛围的环境中,璀璨的民族文化滋养着他成长,也孕育了他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苏万朝在韭菜坪布摩文化传承馆里欣赏藏品。(毛远慧 摄)

苏万朝在韭菜坪布摩文化传承馆里欣赏藏品

小时候,苏万朝最开心的莫过于和父亲在山坡放牧的时光。父子俩常燃起篝火,谈天说地。每到这时,父亲就会以焦木为笔,在地上画出彝族铃铛舞的动作,向他讲述舞蹈背后的故事。

苏万朝总是听得津津有味,民族文化的种子在他心里悄然发芽。

源于热爱,苏万朝学得很快,熟练掌握了铃铛舞的技术动作和韵律要求。15岁时,在村里老人的丧葬仪式上,苏万朝第一次在大家面前摇动铃铛,跳起舞蹈。

次年,苏万朝把父亲教给他的内容整理成册,他在册子里写道:“我深深地认识到,铃铛舞是彝族人民从古至今不可失去的舞蹈。”

1977年,学有所成的苏万朝开始收徒。在教学中,他意识到,传统铃铛舞象征28星宿的28颗铃铛,有3斤多重,对于舞者来说比较吃力,不便学习。

赫章县珠市乡红星村苏万朝家中保存的彝族铃铛舞铃铛。(因年代久远,有脱落)(毛远慧 摄)

苏万朝家中保存的彝族铃铛舞铃铛。(因年代久远,有脱落)

为了让这门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70年代初,苏万朝大胆革新,他将铃铛精简为12个,取十二地支之意;2004年,苏万朝再次创新,将铃铛减少至6个。

这些巧妙的改良,让铃铛舞变的轻快灵动,以更亲民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次年,他的学生手持改良后的铃铛,登上广东省的舞台,一举摘得中国民间文艺的桂冠——“山花奖”。 

半个世纪里,苏万朝的足迹遍布毕节六盘水贵阳等地。数百名弟子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将铃铛舞的韵律带出乌蒙大山。

如今,年过花甲的苏万朝与时俱进,借助短视频让彝族铃铛舞在数字时代绽放新彩,续写着文化传承的动人乐章。

铃声悠远向未来

彝族铃铛舞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数十年来,面对各种挑战,苏万朝始终坚守初心,誓要把这项舞蹈传承下去。

2008年,为了更好地保存彝族文化,苏万朝开始广泛收集当地民俗物品。随着藏品日益丰富,他把自家的一层楼改造成彝族民俗“博物馆”,珍藏了包括铃铛舞古籍、祖传表演服饰、铃铛等实物。

“这些不仅是一个个物件,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守护。”苏万朝眼神中带着坚毅。 

2016年,当地政府在红星村红泥组建起了三层楼的“韭菜坪布摩文化传承馆”。该馆以“用文物说话”“以文物为中心”及“歌舞诠释”为核心理念,对铃铛舞、撮泰吉等进行传承保护,苏万朝的藏品也被收进其中。从此,苏万朝的宝贝有了“新家”,它们在这里以更专业的姿态,向大家诉说着民族文化的故事。

苏万朝在韭菜坪布摩文化传承馆里阅读有关彝族文化书籍。(毛远慧 摄)

苏万朝在韭菜坪布摩文化传承馆里阅读有关彝族文化书籍

到了2024年,彝族铃铛舞的传承迎来了多元且蓬勃的发展局面——赫章县文化馆于4月至5月间,在赫章县民族中学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铃铛舞传承培训活动。

当年轻的学子们第一次触摸到铃铛,第一次跟随古老的节奏起舞,非遗的种子便在校园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同学们深入了解铃铛舞,燃起对本地传统文化的热爱之火。

同时,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主动与苏万朝合作,共建对外开放课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铃铛舞》。这门即将开课的课程,将作为学校美育实践核心课程,借助网络的力量,支持省内外院校、机构线上选课。

从个人守护到政府助力,从校园传承到高校推广,彝族铃铛舞的保护与传承之路越走越宽。在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支持下,彝族铃铛舞必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周云  参与采写)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名录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