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
清晨的薄雾中,黎平县茅贡镇腊洞村的茯苓基地里,吴祝香拨开腐殖土,饱满的茯苓展露眼前。“去年光这一项就增收两万多,如今守着山林比外出打工还踏实。”她眼角的笑纹里,藏着这个深山村落的蜕变故事。
曾经的腊洞村,会议室连张像样的会议桌都没有,零星坐着十几位老人,党员平均年龄超50岁,组织生活流于形式。“穷山沟能折腾出啥?”当村“两委”提出发展产业时,质疑声此起彼伏。转机始于一场“能人召回计划”,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在外务工的致富能人回村,将在广东五金厂技术员王金花请回了村。
“山好水好就是本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王金花试种的10亩天麻喜获丰收,个大饱满的鲜品成了最好的“活广告”。老党员吴安评紧随其后,在8亩洼地里摸索出“林下+药材”立体种植法,亩产提升两成,让村民们亲眼瞧见了“靠山吃山”的新门道。
能人带头点燃星火,组织引领聚成燎原之势。村党支部推行“党员包片联户”机制,每名党员结对2-5户农户,从土地流转到技术培训全程跟进。石昌英支书在茯苓基地签约现场,当着三十多户村民的面拨通收购商电话:“订单、销路白纸黑字,大家只管用心种。”这番承诺,让300亩荒坡顺利变身产业基地。
土地合作社的成立,让昔日零散的“巴掌田”连成一片。脱贫户吴选章算起明白账:2亩林地入股有租金,在基地务工每天120元,年底还能分红,“荒坡变聚宝盆,多亏了村里的好思路”。如今600亩林地规划成茯苓、天麻等特色产区,产业路蜿蜒其间,货车可直达基地采收。
数据见证变迁:2023年以来,该村累计产出天麻7万余斤、茯苓20余万斤,销售额突破180万元,10万元分红、50余万元劳务工资揣进村民腰包,近2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超5000元。从五金厂技术员到天麻种植带头人,从闲置林地到产业园区,从老弱守村到返乡创业,腊洞村的每一步跨越都印着党建引领的鲜明足迹。
“下一步要扩种林下经济,发展深加工,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幸福不动产’。”石昌英望着漫山苍翠,展望未来,信心满满。如今的腊洞村,产业路通向山外,林地里长出希望,村民的笑脸与满山绿意相映,共同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王建芳 姚进忠)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