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
“有人落水!”7月8日下午2时,黎平县中潮镇上黄村偶洞水库边传来急促呼救。80余名镇村干部、应急队员闻声而动——这并非真实险情,而是中潮镇专为基层工作者开展的防溺水实战培训现场。通过“理论+实操+演练”的沉浸式教学,让急救技能从“纸上知识”变为“肌肉记忆”,为暑期安全防护筑牢实战根基。
水边课堂:把教科书搬进真实水域
“按压深度5至6厘米,每分钟100到120次,掌根必须紧贴胸骨!”县红十字会的朱守智弓着身子,在救生垫上对着模拟假人演示心肺复苏,汗珠顺着脸颊滴落在操作台上。围在四周的学员们踮脚观望,有人举着手机录制细节,有人在笔记本上快速记下关键数据。
“今天我们要练的不是考试动作,是能救人性命的肌肉记忆!”镇党委副书记陆新桥大声说道。
这场培训打破了“台上讲、台下听”的传统模式。县红十字会的杨正琴跪在假人旁,边按压边强调动作要领:“掌根重叠、手臂要垂直,这样才能确保按压的力量传导到心脏!”镇卫生院医生林少德则托起假人后颈,调整为头低脚高的侧卧位,指尖轻叩背部讲解控水技巧。最让人紧张的是水上实操环节,镇应急救援队队长龙启辉指着偶洞水库的暗流区说:“这里水流急,抛救生圈得往前多送两米,不然漂不到落水者身边!”从陆地急救到水上救援,三大核心技能环环相扣,精准瞄准溺水救援“黄金4分钟”的关键窗口。
实战演练:让模拟场景变成“生死考场”
理论讲解刚结束,刺耳的警报声突然划破水面。上黄村应急队员龙安祥还没来得及合上笔记本,就见5米外的水面上,一名“落水者”正拼命扑腾——这是培训组设置的“突击考核”。
“救生杆角度偏30度!”“控水时托稳后颈别晃动!”“救生圈抛投要预判水流方向!”岸边的指导声此起彼伏。队员们手持救生杆冲刺岸边,瞄准水流方向抛投救生圈,紧接着跃入浅水区将“落水者”拖拽上岸,跪地开展控水和心肺复苏。从“儿童戏水落水”到“成人游泳抽筋”,多种真实场景轮番上演,直到每个动作都标准流畅,学员们才敢直起身喘口气。
“以前刷视频觉得看会了,真上手才知道差远了!”尹所村党支部书记陈德龙擦着脸上的水珠,掌心还留着救生杆磨出的红印,“现在闭着眼都能想起抛救生圈的角度,这才是真本事!”
长效防护:让急救技能延伸为安全防线
“防溺水不是一阵风,得练在平时、用在日常。”总结会上,镇应急队队长李少尉指着水库边新安装的救生杆说。这场培训不仅教会了急救技能,更推动着防溺水工作向常态化延伸。
据悉,中潮镇已启动《防溺水应急救援预案》修订,明确“发现—报告—救援—送医”全流程责任;各村将组建“应急队员+驻村干部+志愿者”巡查队,重点盯守放学后、周末等高发时段,特别关注留守未成年人群体;偶洞水库、八宝河水库等重点水域已新增救生杆、应急药箱等设备,让“救命工具”触手可及。
夕阳下,水库岸边的救生杆在风中轻轻晃动。这场实战培训,不仅让80余名基层工作者练就了“急救硬功”,更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了“生命至上”的责任意识。当这些技能融入日常巡查、化为本能反应,一道由基层力量构筑的防溺水安全防线,正悄然守护着辖区的夏日安宁。
(吴敏敏 马斌 姚进忠)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