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黎平县肇兴村:“党建+文旅”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9-23 14:45:03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姚进忠 龙寒梅 点击: 评论:0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村以“党建+文旅”为纽带,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绘就了一幅绚丽的民族团结“同心圆”。近日,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村民委员会获得“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党建引领是肇兴村发展的坚实根基。村党委以“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为抓手,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常态化学习,把民族政策、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融入党员教育,打造“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2024年,累计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主题活动48场次,覆盖党员群众2000余人次,有效激活了民族团结的“动力源”。

  同时,肇兴村依托侗族传统“款约”文化,创新推行“甲子联防制”网格化管理,将全村1273户划分为55个“甲子”,推选党员、乡贤担任甲长,负责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工作,实现了“小事不出甲、大事不出村”。2024年,通过网格化机制成功化解旅游纠纷、邻里矛盾等37起,群众满意度高达98%。此外,村党委还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在旅游旺季、农忙时节、文化节庆中带头参与服务保障,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文旅融合则为肇兴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肇兴村深挖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非遗+旅游”“节庆+旅游”“体育+旅游”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组建民族文化演艺队,推出“侗族大歌实景演出”“篝火晚会”等体验项目,2024年累计演出800余场次,吸引游客65万人次,带动20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4万元。依托“谷雨节”“侗年”“芦笙节”等传统节庆,创新策划“丢卣卣”“打花脸”“长桌宴”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2025年“谷雨节”期间,肇兴景区接待游客2.9万人次。

  在民生改善方面,肇兴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普惠共享。2024年,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200万元,实施了村寨道路硬化、污水处理、消防设施改造等12个项目,改造民宿38家,培育示范民宿5家,旅游接待能力提升40%。同时,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院坝协商”“鼓楼会”等活动,2024年累计召开“鼓楼会”32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6件。此外,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引入广东佛山帮扶资金500万元,建设了非遗工坊、电商服务中心等项目,推动侗绣手包、蜡染服饰等文创产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2024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30%。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肇兴村将侗族大歌、侗戏、侗族刺绣等非遗项目纳入中小学课程,组建“小小传承人”队伍,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夏令营”等活动,2024年培养非遗小传承人120名,推动侗族大歌入选国家级乡村“村晚”示范项目。同时,举办“黔湘桂鄂四省区侗族大歌邀请赛”“村歌嘹亮·想唱就唱”等活动,邀请各地侗族同胞同台竞技,2024年“中国侗年”活动全网曝光量达112.4亿次,形成了区域文化协作新典范。

  肇兴村的发展成果显著,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4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万元。未来,肇兴村将积极申报资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打造“非遗研学营地”“民族文化数字馆”“民族团结主题广场”等项目,力争2025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亿元,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贡献“肇兴力量”。

  (姚进忠  龙寒梅)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