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深厚新闻写作功力的江跃华先生,在其创作中将写实手法融入其散文创作中,让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共同感知,领悟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风景,留下深刻印象,读之难忘,令人感动。
写实手法,又称现实主义手法,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在《六广河琐记》一书中,江跃华先生笔下的人物、风景皆确有其人、其景;如所写人物,有贵州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胡高荣先生,有著名历史人物张学良将军、著名作家叶辛先生,有曹家“一门三进士”,有铁骨红颜张露平,有红色特工钱壮飞,还有四位语文老师、大木村李政忠、李红林,老报人刘邦举,以及老母亲等。所写风景,更是有如数家珍的六广河、岩鹰湖、松坪沟、红色索桥、猫跳河、故乡水井、赤水竹海、秦淮河等。
写人能做到人物真实可信,人物形神兼备,如在《博学睿智赞“老庚”》一文中写胡高荣先生,开篇用落汤鸡的故事,呈现了当年知青真实的生活。再写两次邀请胡高荣先生参加采风活动,胡高荣先生均很快写出了《重德修文,有教无类,元庆村教育散记》《岁月如歌,上海知青插队元庆的故事》《朗朗读书声,在六广河谷回荡》等多篇散文,展示了胡高荣先生对待采风的认真和深厚的创作实力。文中对胡高荣先生从教、任职、创作等均是如实书写,娓娓道来。全文就是一篇散文版的人物传;篇末,作者饱含深情,用四个知心老庚,四段朗朗上口的诗句,更是字字含情,画龙点睛,把真情实感书写的淋漓尽致,相信胡高荣先生看到此文,也会感动。
写著名作家叶辛先生,善于抓住细节。如此写叶辛先生在小学任教时,教学生做操,找了一根粗绳子,教孩子们拔河比赛,教孩子们唱儿歌,所以这里乡亲都夸叶辛先生得行。对叶辛先生的创作更是如数家珍、详述备至,如果没有创作前的精心准备,是很难实实在在的展现出来的。
在《六广河琐记》一书中,写景写人均写实,让人过目难忘,也想身临其中,来一次六广河游,该文有几个细节把握的非常好。一是写孟琴穿一件红色上衣,在河沙坝里捡鹅卵石时,用“百亩沙地一点红”一语,很是精辟。二是写作者陪同县领导到六广河下游的保寨公社海马、顺江大队一带考察移民搬迁工作,座谈会后,任支书招呼他们吃午饭,席间任支书突然哽咽着说:“我们所吃的鸡、腊肉以及米饭都是他一早从别人家借来的。”由此可见,库区群众生活艰难。
真情实感,是散文的生命,江跃华先生的散文之所以耐看,有生命力,就在于江跃华先生坚持用写实的手法融入创作,用心用情用力,书写每一个让他感动的人和见到的每一处风景。这正如江跃华先生的为人,真诚、实在、睿智、和蔼可亲,见之如浴春风。
李勇,男,60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文联八届全委会委员、贵州省作协六届全委会委员。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曾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教育报》《贵州作家》《遵义日报》《遵义文艺》等报刊发表散文、诗、小说 ,主编并出版《沙滩》《关注这片土地》等。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