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史话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贵州史话  
清贞丰知州徐德修治贞事略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9-07 00:22:42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崔利军 点击: 评论:0

[摘要]徐德修,字梅生,清末湖北黄陂人,以名孝廉入仕,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贵州省贞丰州知州,光绪三十年(1904)调任广西桂林。在任贞丰期间,振兴武备、修葺城垣;兴办学堂、培植文风,不匝月即得民欢,不愈年而贞丰大治,当地人士盛赞其“德比黄、龚,行有王景略遗风”。离任后,州人修建“徐公清风亭”,镌德政摩崖寄托“去后之思”。

关键词:知州;徐德修;事略

贞丰(今贵州省贞丰县)原名永丰,清雍正五年(1727)置州,嘉庆二年(1797),更名为贞丰州。1913年,撤州改县。贞丰建州以来至撤州置县187年中,历任州牧不下23人,有名者不过袁敏升、屠汉章、张济辉、徐德修、邓嘉真5人。或以德行显名,或以才干著称。而“来贞不匝月即得民欢”[[1]]者,则首推徐德修。

徐德修,字梅生,清末湖北黄陂人,以名孝廉入仕,初任兴义府坡脚(今属贵州省安龙县)厘金局总办。恰逢黔桂边境匪患频发,兴义府所辖盘江八属震动,徐德修遂上《治匪策》平乱。时任兴义知府石廷栋以其有武略,熟悉“粤西匪情,沿江险阻,与夫村寨人物”[[2]],举荐其出任贞丰州知州。

上任后,徐德修振兴武备、修葺城垣;兴办学堂、培植文风,不愈年而贞丰大治,当地人士盛赞其“德比黄(霸)、龚(遂),行有王景略(王猛)遗风”[[3]]。

案:黄霸 据班固《汉书·循吏传》卷八十九,西汉淮阳阳夏人,字次公,昭宣时期名臣。历任河南太守丞、廷尉正、扬州刺史、颍川太守,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赐爵关内侯,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龚遂 字少卿 ,西汉山阳人,昭宣时期名臣,以明经为官。历任昌邑郎中令、渤海太守、水衡都尉,“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

王猛 据崔鸿《十六国春秋·秦录十》卷四十二,东晋初年北海郡人,字景略,仕前秦。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左仆射、尚书令、司徒录尚书事,封清河郡侯。“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

振兴武备 修葺城垣

光绪二十八年(1902),徐德修上任贞丰知州伊始,鉴于“匪谲万端,宜戒不虞;城廓不完,武库不充”[[4]]、民不习战的实际,采取修建碉堡,修葺城垣,训练团丁、收缴民间武器充实武库等措施,使贞丰境内匪患渐息。白岩关遗址就是徐德修当年防御匪患的历史见证。

白岩关遗址

白岩关遗址地处贞丰县城东面的白岩崖垭口,是扼守贞丰,南下两广之咽喉,地势十分险要。关隘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白绵石砌筑的城堡式建筑。城楼长5.2米,高4.3米;城门高3.6米,宽2.3米,门坎高、宽约0.2 米,拱门额宽 0.4 米,长 0.9 米。拱门正中横向楷体阴刻“白岩关”三个大字;右左竖行楷体阴刻题款“知贞丰州事徐德修建”“光绪癸卯年”。城门两侧,依山建城垣。左垣长50米,右垣长25米。垣墙高1.6米,厚0.9米,墙脊有垛口十余个,间距约3米。墙上布有枪眼,石门顶部原有小青瓦屋面门楼一座,布瞭望哨。占地面积约3497.5平方米。

1935年4月18日,中央红军过贞丰时,曾在此与国民党守军展开激战。关口附近,至今仍留存阵亡红军战士坟茔遗迹数处。故又被当地群众称作“红军垭口”。

兴办学堂 培植文风

徐德修执宰贞丰州事时,承吴嘉瑞(字雁舟)“仁学会”余绪,极力推行“慈禧新政”,废科举、兴学校,发展近代教育。

他把位于今贞丰县老城社区清真巷内的珉球书院改设为珉州两等学堂,并任命原“仁学会”骨干孟广炯(字瑞庭,又字象离)为学堂堂长,谭珍(字子鱼)为监学。还从谭珍处捐得白银1300两,用于扩建斋舍、充实图书,增置体育设施。并在钟振声(字子光,一作紫光)、饶存厚(字焕彩)、胡刚(字寿山)等人协助规划下,劝学招生。

学堂设初级、高级两等,分甲、乙两班,增设格物、算学、体育、军训等课程。

珉州两等学堂的建立,“开盘江风气之先”,促进了贞丰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国初年,珉州两等学堂被改为贞丰两级小学校。民国末年,又被辟为民众教育馆。解放后,学堂旧址先后被县兵役局、电影院、广播站和文化馆占用,现仅存阁楼。

阁楼

阁楼坐东向西,共五层,均有腰檐。底层平面为四边形,其外为包金石墙,二层以上穿斗式木结构,平面呈六角形,六角攒尖顶,“高八丈有奇”。始建于咸同战事期间,原为回民义军占领贞丰后所建清真寺。珉球书院改立两等学堂后,徐德修于阁楼底层正门额置石匾一块,题刻“珉州学堂”四字;顶层有“光射斗牛”“鲲化鹏游”[[5]]匾额两块,分悬于南、北两面檐下。俨然学堂门面。

1939年,国民政府第六军吕国铨九十三师工兵营维修阁楼时,改顶部为双重檐歇山顶。底层未动,二、三层平面改为四边形。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阁楼正门墙面被刷以标语。纵0.24米、横1.45米,面积0.35平方米。标题为楷体朱漆“忠”字,正文竖行墨书勾红“忠於□□ □□□□ □□□□”计12字,行4,满行3字,每字0.34×0.37米。1980年7月,阁楼被公布为贞丰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廉勤政 督民勤工

主政贞丰期间,徐德修克勤克俭,无论风雨明晦,于学堂、团防之事,总是亲力亲为,每日必至。

针对“国库不充”“布防练团,款无所出”[[6]]的实际,他采用募捐方式,获款数万金。为防止捐款被贪占,他“亲为典籍,分厘不经书吏手”[[7]],布防练团经费得到保障。先后建成碉楼5座、营房2栋,州城城墙增高,城防“固若金汤”。

他关心民瘼,农闲之际,组织民工维修小兰亭龙井,凿建龙泉井,整修窑上商道等,着力发展民生事业。

小兰亭龙井

小兰亭龙井位于贞丰龙场至兴仁卡子公路左侧上水桥,东临龙井河,西靠山岩。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由时任永宁知州的四川富顺人陈圣佐组织修建。案:永宁州 据谢庭熏《永宁州考》,明万历四年(1576),徙(永宁)州治于安南卫。龙场时为安南卫属。工成,陈圣佐在井口西面山岩石壁题刻志纪,曰:“小兰亭”。石刻楷体墨书、右左横向阴刻,每字0.2×0.35米。徐德修执事贞丰州后,征调民工对年久失修之龙井进行维修,并在陈圣佐“小兰亭”石刻左侧4米石壁上题“石窟清泉”4字。竖行楷体阳刻,每字0.2×0.15米。2012年5月,“小兰亭”摩崖石刻(含龙井)被公布为贞丰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井位于贞丰珉谷街道菜园社区解放路水井街,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青石砌筑,4米见方,深2.10米,井北石壁有徐德修题“龙泉”石刻。横向隶书阴刻,每字0.19×0.13米,字距0.6米。20世纪90年代末废弃,2012年被公布为“三普”文物点,今存遗址。

窑上商道在贞丰挽澜窑上村,全长约6千米,宽1.2米,青石铺墁,辟于清乾隆年间窑上制陶业兴起以后,是东接广西、西连云南的重要商道之一。嘉庆二年(1797)后,因多次战乱遭受破坏。徐德修上任不久,为重振窑上制陶业,解决“运陶难”问题,对原有商道进行拓宽加固。嗣后,勒“云梯直上”4字于商道旁老鹰岩岩壁。竖行阴刻楷体朱文,每字0.55 米见方,笔法遒劲、线条流畅,字体端庄大方。2012年,石刻被贞丰县人民政府公布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梯直上摩崖

光绪三十年(1904)3月,徐德修调任广西桂林后,州人士为寄托“去后之思”[[8]],于城外猪市坝(今永丰街道菜园社区坡阳)修建“徐公清风亭”[[9]],旁开荷塘,并竖碑记一通,民国时俱毁于战乱。唯有窑上手扒岩尚存珉州两等学堂教员曾宪孔领衔题刻的“贤制史徐大老爷梅生德政”摩崖1方。

摩崖高2.5米、宽1.4米,竖行楷体阴刻。正文行4,满行16字,计64字,以四言古诗形式颂扬了徐德修主政贞丰之功绩。目前,已被纳入贞丰县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之一。

徐德修德政摩崖

徐德修以名孝廉入仕,秉承践行儒家“仁政”“德治”思想,以保境安民、造福一方为己任,深得士民心。体现了一名封建士大夫的责任担当和作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这在封建时代殊属难得。其高洁志行,忠心爱国、勤政为民精神亦足为后世传承与弘扬。

(作者系贵州省黔西南州文物局崔利军)

参考文献

  1. [1][2][3][4][6][7][8][9](民国)饶存厚《贞丰县志·杂钞·循良传》[M].1945年抄本。
  2. [5] 贞丰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贞丰县志·文物名胜志》[M].1986年油印本,第25页。

统筹:刘禹涵

责编:游正芳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贵州史话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