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饮食文化  
一杯茶 从贵阳“泡”到全国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8-17 23:58:02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胡丽华 点击: 评论:0

  苏州首店开业不到1小时,下单超500杯;杭州首店开业当天排队数量超3000杯;南京首店一天卖出超5000杯……这个夏天,贵阳茶饮品牌“去茶山”在省外刮起一阵黔式“茶饮风”刷屏全网,成为消费者“新宠”。

  时间倒回到2000年。当23岁的贵阳小伙刘声健在上海第一次喝到珍珠奶茶时,他不曾想到这杯香甜的饮品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那时候贵州连奶茶粉都少见,更别说现做的了。”回到贵阳,刘声健和初中同学凑了数万元,在中华中路18平方米的小店里开了贵州首家奶茶店“新鲜好味道”。

  “店名是形容词,产品却是‘外来户’。”刘声健回忆,最初奶茶所用茶叶是外地采购的红茶,连牛奶都要从省外运输。尽管生意红火,但他总觉得“差点意思”——直到一次茶山之旅。

  有一年春天,刘声健和团队去湄潭找茶。车在云雾缭绕的山间颠簸,他随手发了条信息:“走,去茶山找茶!”这句直白话成了灵感,被注册为品牌名。“当时没想到,这个动词短语会成为连接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刘声健回忆道。

  2013年,“去茶山”正式更名,团队开始用贵州本地原料重构产品:茉莉花茶泡的茶底、山花牧场的鲜奶……“就像给奶茶换了‘贵州芯’。”刘声健说。

  到2014年,刘声健的奶茶店发展至10余家,但彼时省内的奶茶市场与他创业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语——外地品牌大量涌入,传统奶茶同质化严重,转型刻不容缓。

  面对外地奶茶品牌的冲击,刘声健盯上了贵州的“土特产”——刺梨。“这果子维C含量是柠檬的100倍,但酸涩到本地人都难接受。”团队花了3年时间,将刺梨汁与茉莉花茶、气泡水调和,最终调出“苦中带甘”的独特口感。2016年,“贵阳冰茶”一上市就成爆款,如今年销量超百万杯。

  此后几年,“去茶山”陆续开发了抹茶系列、刺梨系列、糯米系列等茶饮及延伸产品,以独特的风味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引领贵阳茶饮新风尚。

  2023年夏天,随着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贵州“村超”旅游名片横空出世,爽爽贵阳贵阳路边音乐会等文旅品牌的出圈,吸引着更多省外的顾客来到贵州。当游客举着“去茶山”打卡甲秀楼时,刘声健意识到,这杯茶已超越饮品,成为贵州文化的“液体名片”。

  “起初有的游客会在离开贵州时带走几杯。”刘声健笑着说:“后来他们不满足于带走奶茶,而是要把店带走,问我们是否能将店开到他们家乡。”

  游客的建议激发了“去茶山”团队的灵感,他们随即以“你最希望去茶山去哪儿开店”为题,选几个热门城市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投票,最终深圳得票最高。

  2023年开始,从深圳出发,“去茶山”在省外陆续开店35家,占全部58家门店的60%,以茶饮为载体,源源不断将贵州特产销往省外。据不完全统计,“去茶山”每年消耗贵州抹茶20吨、绿茶12吨、刺梨原汁100吨、山花牛奶800吨,架起“黔货出山”新桥梁。

  “我们不是在做生意,是在种一棵树。”刘声健常说,这棵树的根,扎在贵州的茶山与田野里;枝叶,正随着新式茶饮的东风,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今年,“去茶山”和贵阳文旅围绕“茶饮+城市文化”,共同开发青岩玫瑰抹茶鲜奶茶等春夏秋冬四季联名产品,开设《贵阳手札》茶饮文化专栏,并与在地学术机构探索茶文旅融合新范式,实现品牌和城市相互引流的良性循环。

  “去茶山”坚守初心,专注打造“一杯好喝的水”。这杯始于贵阳街头的茶饮,正以最朴素的方式,讲述着另一种关于“黔货出山”的贵州故事。(记者 胡丽华)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饮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