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希望的田野”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博士村长”计划号召,以“踏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筑牢安全电网守护万家灯火”为主题,历时20天深入贵州、河北两省,开展红色教育与乡村电力安全调研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探访革命旧址、调研乡村电网现状、普及安全用电知识,将红色基因传承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寻访红色足迹:在革命热土中汲取精神力量
1月20日,团队首站走进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这座隐藏在闹市中的革命联络点,曾是抗战时期传递情报、转移物资的重要枢纽。在复原的电台室内,锈迹斑斑的发报机、泛黄的电文手稿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的艰辛。“当时工作人员用箩筐伪装运输电台设备,甚至将情报藏在竹筒中传递。”讲解员的讲述让队员深受触动。队长杜轶昌表示:“隐蔽战线的斗争需要非凡的勇气与智慧,这种精神激励我们直面困难、勇于担当。”

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团队通过档案室留存的地下党会议记录、油印的《挺进报》等文物,深入了解解放战争时期贵州地下党的斗争历程。一幅1948年绘制的《贵州省敌我态势图》吸引了队员注意——地图上用暗号标注了游击队活动区域,展现了地下党在白色恐怖中的斗争策略。“这些文物让我们看到,信仰的力量可以穿透至暗时刻。”队员罗祖豪在参观笔记中写道。
1月25日,团队奔赴河北西柏坡革命圣地。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土墙上的三大战役形势图、木桌上的手摇电话机,再现了“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指挥最大战役”的历史场景。站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让队员们陷入深思。“土坯房、煤油灯与惊天动地的战略决策形成鲜明对比,这提醒我们:伟大事业往往始于朴素的坚守。”队员陈涛感慨道。

团队还深入毕节市金沙县茶园镇,探访中共川南地下党金遵特支茶园支部旧址。在万寿宫陈列馆,泛黄的党员名册、陆正安烈士的日记手稿(记录着“宁可断头流血,绝不背离组织”的誓言),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革命者对信仰的忠诚。“这些史料让我们明白,红色基因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先辈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队员胡玉杰在分享会上说道。

深耕乡村一线:以专业守护万家灯火
在完成红色教育后,团队深入贵州遵义、金沙等地3个乡村开展电力安全调研。通过走访发现,部分村落电力设施老化问题突出:金沙县安底镇民主村主干线路使用超15年,绝缘层开裂、线缆下垂现象普遍;另一村庄变压器容量不足,用电高峰时常出现电压不稳。村民李大爷反映:“去年雨季打雷,家里电视被烧坏两次,现在一刮风下雨就提心吊胆。”团队发放的100份问卷进一步揭示了问题:
• 设备隐患:58%受访者表示近两年遭遇过跳闸或短路;
• 知识短板:43%村民不了解电器过载危害,65%不知晓电力应急热线;
• 服务需求:82%受访者希望加强电力设施维护,76%建议定期开展安全宣传。

针对调研结果,团队制定“宣教+排查+建言”三位一体解决方案:
1. 入户宣讲接地气
制作图文并茂的《安全用电指南》,通过“电器使用五要五不要”“触电急救四步法”等口诀帮助村民记忆。在金沙县安底镇民主村文化广场,队员用方言表演情景剧《雷雨天的故事》,演示电器着火时如何切断电源、使用灭火器,现场百余名村民踊跃参与互动。
2. 隐患排查办实事
团队为27户留守老人家庭免费更换老化插座、修复裸露电线,并重点检查电表箱、漏电保护器等设施。过程中,队员张龙发现一户村民私拉电线给电动车充电,立即协助规范布线。“这些学生不仅讲知识,还动手帮我们解决问题!”村民王阿姨连连称赞。
3. 建言献策谋长远
结合调研数据,团队向当地供电部门提交《乡村电网升级建议书》,提出“建立村级电力安全员制度”“增设智能电表远程监测功能”“开展季度安全巡检”等6项建议。
实践结硕果 青春显担当
本次实践累计服务村民200余人次,收集电力数据30余项,形成调研报告1份。队长杜轶昌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深化了对党史的理解,更体会到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的责任。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乡村电力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大学“希望的田野”团队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专业赋能乡村建设,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他们的实践故事,正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的生动诠释。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