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文坛资讯  
文学视界里的瓮水长歌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17 21:28:06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杨启刚 点击: 评论:0

●杨启刚

  由贵州省瓮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编的22万字的《瓮安文学作品选(1949—2024)》一书内部交流资料出版(2025年2月第1版),据悉,这是黔南州首部全面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的当代县域文学作品选集,较为全面地呈现了瓮安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同时也是一部难得的有价值的当地文学史料。

  瓮安县地处乌江中游,黔中腹地,黔南北部,地域开拓较早,文化历史悠久。夏朝归属梁州,唐代置瓮水长官司,元代置旧州草塘等处长官司,明代置草塘瓮水安抚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以瓮水、草塘安抚司合置瓮安县。1949年12月11日解放,先后隶贵阳、贵定、安顺专区和黔南州。境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清代学者傅玉书著有戏剧作品《鸳鸯镜传奇》,开贵州戏剧创作之先河,编撰《桑梓述闻》,为全国第一部私家志书;史学家犹法贤完成贵州史《黔史》;清著名学者赵旭培称“黔人两大宗,皆瓮安人也”。

  瓮安县文联1988年5月正式成立,是黔南州第一个县级文联,至今已经30余年。文联选编这么一本极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选集,是一个浩大的文学工程,可见当地对文学的重视与投入。该书公开征集征稿启事2024年7月4日发出,8月31月截稿,历时半年精心编选,通过专家评审、多轮修订等流程。全书分为“小说类”“散文类”“诗歌类”“辞赋类”四辑,总计收入了55位作者的178篇(首)代表性作品。包括冉佳佳、熊焱、聂其康等10位作者的10篇长篇小说节选、短篇小说和小小说,陈靖、瞿远伏、赵平等22位作者的41篇散文,龙治水、周雁翔、张世德等22位作者的82首诗歌,肖开茂、黎星湖、黎明等20位作者的45篇辞赋。其中,有的作者有多篇作品入选;而且小说、散文、诗歌都有。书中选得最早的作品是左华仁1957年10月发表在《新黔日报》上的2000余字的小说《王酒罐和他的女儿》。选得最晚的作品是熊焱的长篇小说《白水谣》节选(花城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

  瓮安的文学创作,在贵州、在黔南也是有目共睹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一批作家和诗人。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1934年9月参加红军红六军团,亲历长征的苗族老作家陈靖。195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金沙江畔》和195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与黎白合著)是其代表作,朴质简练地反映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较早描写这一震动世界的历程的作品,对后来的许多同类题材作品产生了较大影响。他的小说善于在激烈的战争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中刻画人物性格,富于战斗气息。他早年开始业余创作,长征中创作的宣传鼓动诗歌曾编成诗集《长征路上》于1978年出版,他的诗歌多以民歌体的形式出现,有腔有韵,便于流传。此外,还有散文报告文学集《往事情深》(1984出版),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贺龙前传》(与谢万合著,1981年创作)、《金沙江畔》(1963年创作)等。他一生创作了小说、电影剧本、纪实文学、诗歌、话剧等200余万字的作品。2015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有《苗族红军作家陈靖作品选》。可以这么说,陈靖是瓮安文学的一座历史丰碑。《瓮安文学作品选(1949—2024)》一书中没有收入他的代表性小说,而是收入了他的两篇散文《这个弯不能拐》《啊,草地》。

  陈靖生于1918年6月6日,原名陈光义,笔名小青、频凡,瓮安县草塘陈家湾人。红军时期曾任红二方面军“战斗剧社”宣传员,红四方面军“工农剧团”宣传队长;1949年后,历任防空军、空军学校政治部主任等职。1982年8月离休。1986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唯一重走长征路的老红军。陈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名誉教授、晋察冀文艺研究会副会长。我上世纪90年代曾与陈老有过书信往来联系。2002年10月30日23时25分,陈老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享年84岁。

  我与瓮安一批作家都有过30多年的交往史,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其中的苗族诗人龙治水英年早逝,他在都匀工作时还赠送我他与任培生合著的散文诗集《在洗马这片土地上》和散文诗散文合集《跋涉之魂》。他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作品见诸于《诗歌报》《山花》《诗人》等刊,著有个人诗集《爱情回旋曲》《爱情的季节》。龚炜在黔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当教授时,曾兼任都匀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我当时任秘书长。他的诗歌代表作《春晨初恋》《晨雾》先在《山花》杂志发表,后被《新华文摘》杂志转载,为贵州诗歌首次被该刊物转载,在“1976至1980年贵州文艺奖”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后调到重庆交通大学工作。周雁翔坚持文学创作30余年笔耕不辍,著有诗集、散文诗集《爱有多远》《空蝉》《只要我不停止爱你》《永不滑落的鹰啸》等10部,小小说《风铃》曾被《小说选刊》杂志转载,并于202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县域内第一位加入中国作协的作家诗人。从瓮安走出来的苗族作家瞿远伏从大学时代就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初,他拟出版第一部散文集《红尘摆渡》,感谢他的信任,约我为该书作序。作为多年知根知底的老友,我也没有客气和推脱,写下了近6000字题为《家园情怀与窘迫人生的书写》的序。两年之后,他又出版了第二部个人专著杂文集《啁啾虫鸣》。沈雪从瓮安调到都匀工作后,又是他介绍我们认识的。沈雪出版有文集《月亮笑了》,近年来又发表了中篇小说《唤醒爱丽丝》《疑路归途》等一批公安题材的高质量作品。

  此外,在外工作的一些瓮安籍作家也为家乡的文学事业添砖加瓦,并且把作品提升到较高的层次,现居成都原名熊盛荣的“80后”熊焱便是其中贡献最大、创作最丰的一位。他早年主要写诗,曾参加过《诗刊》第23届青春诗会,近年来致力于长篇小说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白水谣》《血路》和《我的心是下坠的尘埃》《爱无尽》《闪电的回音》《时间终于让我明白》等多部诗集。其中,节选收入本书的《白水谣》55万字,分为上中下三部曲,讲述了一家七代人跨越百年的故事。现居海口从事影视业30余年,策划、监制、出品人的江涌出版有《江涌诗文集》、诗集《漂洋者》和散文诗集《在云端行走》;现居深圳的张俊出版有诗集《诗意人生》;现居贵阳主要以创作电视剧为主的李俊出版有诗集《五色石》;现居都匀的邵华忠出版有长篇小说《云飞夜郎河》和诗集《故乡是一朵云》,沈茂昀出版有杂文集《逝水微澜》,等等。

  瓮安文学以诗歌(散文诗)和小说见长。在诗歌创作方面,以周雁翔、张世德、张岳、犹永均、高贵书、李飞、肖开茂等为代表,其中笔名“迎书”的犹永均出版有散文诗集《红月亮》,邵华忠出版有诗集《故乡是一朵云》,张世德著有诗集《夜郎风》;1989年出版的《摇曳的火焰——贵州八十年代散文诗选集》一书中就收入了龙治水、周雁翔、任培生、张岳、犹永均的作品;2017年,我在主编列入“二十一世纪散文诗丛书”第六辑出版的《黔南散文诗人十三家》一书中,也收录了周雁翔的21章散文诗和犹永均的23章散文诗;丁增效、犹永均、周雁翔还赴北京参加了中国散文诗学会主办的“中国散文诗新秀改稿笔会”;2012年5月和11月,瓮安还先后主办了“2012中国·瓮安‘瓮水长歌’全球散文诗大赛”和“百名散文诗作家写瓮安暨贵州省第十二届散文诗研讨会”。

  在小说创作方面,除陈靖之外,公开出版长篇小说的还有左华仁的长篇小说《黔中雄杰舒葆初》、聂其康的长篇纪实小说《乌江风云1935》,邵华忠的长篇小说《云飞夜郎河》,此外,犹永均还著有长篇小说《孽情》;更年轻一代的作家也已经出现,现居贵阳的“80后”笔名“湖畔之子”的张德杰还在读大学时,就在《中国校园文学》《雨花》《牡丹》等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2009年,我还根据他的这些小说编成的短篇小说集《那年我在他乡》书稿写了题为《故土情结与青春挽歌的交融——评张德杰短篇小说集〈那年我在他乡〉》的评论,他2023年开始在番茄小说平台上尝试创作长篇小说,去年出版了14万字的长篇小说处女作《翻过十万大山去爱你》,近期又在《南风》《边疆文学》等刊发表《钢丝上的男人》《在悬崖上行走》等中短篇小说,目前创作势头正健;“90后”笔名“十殿下”的土家族女作家冉佳佳也创作出了《正值青春佳年华》《九州•许你情丝白发》等一系列网络长篇小说,并于2023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纵览全书,书中最有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当属诗歌,这些发表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山花》等杂志上的作品,创作手法新颖,意象新鲜跳跃,题材不拘一格;所选小说既有现代小说网络小说,也有章回演义小说,还有纪实小说和小小说,题材丰富多彩,想象力层出不穷,但所选作品篇幅还是较为单薄一些;散文作者众多,但作品创作手法传统单一,形象思维略显陈旧,大多发表在《贵州日报》《黔南日报》以及《贵州民族报》《劳动时报》《夜郎文学》等省内报刊,在艺术上缺乏新意,同质化作品较多;作为2013年9月中国赋学会就授予的中国唯一的“中国辞赋之乡”,瓮安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但一直没有叫得响的作品打出去,所选的辞赋类作品也大同小异,创作思维有些老化与固化,口号式的抒情与呐喊充溢其间,缺乏让读者限前一亮的佳作。

  当然,瑕不掩瑜,好作品还是占多数。除优选作品之外,如果书中再收入一些报告文学和文学评论,书后再附上“作者简介”“瓮安文学大事记”和“瓮安作家出版文学作品集一览表(据该县文联相关资料介绍,30多年来,出版个人专集100余部)”就更圆满了,让读者更加能够全面了解当代瓮安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另外,由于编选时间和视野问题,还有一些在外工作创作实力雄厚的老作家和年轻作家,诸如邵华忠、张德杰,他们的作品未收录该书,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但我相信,在将来的修订增补再版中,一定会弥补进去,增添本书的厚度。

  责编:刘岩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文坛资讯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