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民间工艺  
打开毕节这本书丨贵州八大名产之一,竟然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4-25 22:30:31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 点击: 评论:0

图片

本期书目丨《风物毕节

图片

图片

毕节手造丨织金石雕

一块石头,在织金艺人手里“活”成了艺术,这便是织金石雕工艺。

织金石雕发展至今已有137年的历史。其工艺的出现,源于该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大理石矿产。

织金县大理石储量约191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县城东郊古佛山、东山及下红岩、凤凰山、樊家山一带。品种以晶墨玉、残雪等最为著名。

20世纪90年代之前,织金石雕工艺品主要就是选用晶墨玉大理石制作而成。

历经百年发展,织金石雕从方形发展到圆形、椭圆形、荷叶形、扇形、心形等;产品从单一的石砚为主,发展到镇纸、笔筒、笔架、石屏、石桌、酒具、茶盘等新产品;雕焊工艺从平雕发展到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立雕;雕刻花样从松鹤同寿、龙凤呈祥、仙女散花、九龙腾飞等传统样式,发展到岁寒三友、十二生肖、织金古城等文化元素更为丰富的样式。

图片

织金石雕作品《南山寿竹》

织金石雕最独特之处为“雕焊”工艺,由清朝时期匠人黄乾昌发明。其工艺流程为:先在黑色大理石上阴刻出山水、花鸟或书法,再将灰白色石灰石(俗称白绵子石)刮成粉末,与一定比例的生桐油搅拌,调兑成焊料,均匀、饱满地焊入(涂抹)刻好的书画之中。大理石经烘烤加热、冷却凝固,之后将露出石面的多余焊料磨去,让雕刻与大理石融为一体。经过打磨抛光,大理石变得油黑如漆、光可鉴人,又因雕刻的深浅而有浓淡、虚实之别,整体黑白分明,书画如同“焊”进了石头,颇有国画或碑帖的艺术效果。用手触摸毫无凸凹感,看不见任何刻痕,涂不掉,不脱色,不变色,平整润滑,一如天然,故又称为“平雕工艺”。

继黄乾昌创造“雕焊”工艺之后,黄玉才、杨先圣等工艺师将其发扬光大,曾为贵州、织金赢得过不少荣誉。从1913年到1949年30余年间,织金石砚参加的省内、国内相关工艺品展均获大奖,并在国际博览会上赢得殊荣。

新中国成立后,织金石砚作为土特产被带到北京,开启其新的名品之旅,并作为国礼走出国门。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织金县石雕产业发展兴旺,涌现出一批质量过硬、品质上乘的石雕企业。当时,包括制坯在内的个体经营户达到200余家,从业者达数千人,年产工艺品10万余件,产品一度远销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日本、韩国和欧美等地区和国家,织金石雕成为贵州八大名产之一的馈赠佳品。

图片

织金石雕作品《梅竹图》

从1990年起,织金石雕的主要原材料更换为贵州梵净山一带的紫袍玉带石。此石以紫色为主,玉绿相间、晶莹剔透,十分美观,是石材中的上乘佳品。织金石雕艺人“以我之技”攻“他山之石”,把紫袍玉带石“点活”成山水、人物、花鸟雕件和茶具、文房四宝等各种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兼备的艺术精品。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织金石雕工艺的传承人班贵,于1990年进入织金县工艺美术厂从事设计工作,先后跟随多位织金石雕工艺师学习,熟练掌握了织金石雕黑白、彩焊工艺的一整套技艺,并精于浮雕、镂空雕等技艺,2014年获“毕节市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大师”称号。20余年来,班贵初衷不改,潜心耕耘。他于2005年创办织金班门石雕工艺厂,自己进行设计、生产,并言传身教带出20余名徒弟,培养了一批织金石雕能工巧匠,让新鲜血液活络传统技艺。

2019年,织金石雕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磅礴乌蒙系列丛书之《风物毕节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产业 > 民间工艺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