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民间工艺  
打开毕节这本书丨历经3000余年淬炼的茶罐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4-25 22:35:13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 点击: 评论:0

图片

本期书目 | 《风物毕节

图片

图片

毕节手造丨威宁茶罐

威宁茶罐通常指的是“威宁砂陶”烤茶罐。位于牛栏江边的威宁县斗古镇米乐村,因当地的砂陶技艺,曾在方圆百里声名远播。鼎盛之时,当地几乎家家起炉、户户制陶。

2005年,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贵州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发掘出土大量商周时期文物陶罐,其不仅在工艺和外形上与相距不到50公里的米乐村的砂陶十分相似,而且用料、配方及材质也完全相同,这成为威宁砂陶历经3000余年时光淬炼的有力佐证。

威宁茶罐的制作工艺看似原始、传统,但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要靠工匠多年积累下的经验来完成。

威宁茶罐的泥料取材于地底下2—3米深的“观音土”,加上乌砂,用通风土法烧制,具有耐高温、排除毒素的特殊功能。经过取土、筛选、和泥、制坯、打磨、刻画、装窑等一系列工序,才能进入尤为关键的阶段——烧制。

图片

威宁茶罐的堆烧方法仍保留千年前的传统工艺,在烧制温度达到1000多摄氏度时,再将陶罐钩挑出来,采用树叶回烟上釉法上釉。

出炉的茶罐造型古朴,色彩灰黑,经久耐用,具有简朴粗犷的审美特征。因为采用当地特有的砂土制作,这种砂土富含矿物质,使得茶罐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温性能。这种茶罐可以用来泡茶、储存茶叶,储存茶叶可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香气。

茶罐作为威宁砂陶制品最具标志性的器具,其个中代表,要数米乐村廖家制作的茶罐。传承至今,其制作技艺已传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廖亮清的手中。

“廖茶罐”做工精细,而且壁薄体轻、温度易升易降、透气不透水,即使在火上烤到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后,再往罐里冲上一瓢冷水,茶罐也纹丝不裂安然无恙。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的铝制品和塑料用品逐渐取代了陶器用品,廖家的砂锅砂壶和茶罐生意也每况愈下,砂陶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此时,在外打拼的廖亮清重拾威宁砂陶制作技艺,回到米乐村做茶罐。他尝试传承与创新并行,既坚守“传统纯手工技艺”的初心,又进行改造升级。经过潜心钻研,廖亮清研发出制作精良、色彩绚丽的茶壶茶具和定制化陶制工艺饰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砂陶产业重焕生机。

廖亮清改良后的砂陶产品相继在全国、贵州省等相关赛会赛展中亮相,并获得多个奖项。

经过10余载的实践和积累,“廖茶罐”走出了米乐村。廖亮清将他的陶艺工坊从米乐村搬到威宁县城,注册成立威宁亮清艺术品销售有限公司,并打造了一个砂陶体验馆,向人们讲述威宁砂陶文化的历史,展示古老技艺生发的新光彩。

威宁茶罐的复兴,与乌撒(威宁古称乌撒)烤茶的传承发展密不可分。威宁茶罐因其耐高温、保香气、透气不透水,能承受上千度的温差成为乌撒烤茶的“好伴侣”。从最初的粗陶到充满时尚元素的现代艺术品,威宁茶罐始终伴随着茶叶在火上焙烤、煎煮、出香,让一壶山泉瞬间有了颜色,化作一缕缕沁人心脾的茶香。用威宁茶罐泡茶,茶香味更加浓郁、口感更加醇厚。

在威宁,本地人称乌撒烤茶为“罐罐茶”,威宁烤茶文化发扬光大带动了茶罐手艺的复苏,“千年茶罐”也“激发”出了乌撒烤茶的滋味。

2011年,“廖茶罐”与“蔡茶叶”(威宁香炉山茶园)合作,第三代烤茶罐“出炉”,威宁砂陶迈出了新步伐。

威宁砂陶制作技艺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威宁县乌撒烤茶列入毕节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磅礴乌蒙系列丛书之《风物毕节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产业 > 民间工艺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