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人物 > 历史人物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康熙字典》首席修纂官周起泪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7-03 14:36: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点击: 评论:0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康熙字典》首席修纂官周起泪

  周起渭(1664—1714),字渔璜,又字载公,别号桐整。贵筑县(今贵阳)人。清代诗人,《康熙字典》修纂官之一,詹事府詹事。

  周起渭出生于距贵阳市花溪28公里的黔陶乡骑龙村,从前是白纳长官司驻地。

  周起渭早年在石谱寺读书,做官后捐资重修此寺,人称“桐整书屋”。书屋里现陈列着周起渭的生平事迹介绍及著作、字画,还挂着他穿朝服的画像。

  周起渭先祖周可敬为白纳长官司长官,父亲周国柱为贵阳府生员。周起渭自幼聪明伶俐,14岁时所作的 《灯花诗》传诵一时。22岁时他参加贵州乡试,名列榜首,成为解元。贵州巡抚卫既齐爱其才,令其参加《贵州通志》编纂。总纂吴中蕃为贵州有这样年轻有为的奇才感到无比欣慰,作诗一首赞扬他: “欲觅替人欣已得,可知倒履自难禁。愿将绝俗超凡事,慰我相期无限心。 “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周起渭进京赴考,中三甲进士,入翰林院,做了京官。 他初为翰林院检讨,后升侍读学士,出任浙江乡试主考官,顺天学政,受命参与编纂《皇奥表》和大型类书《渊鉴类涵》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皇帝下语编纂《康熙字典》,以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玉书和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为总纂官,修纂官凌绍雯、史夔、周起渭、陈世儒、贾国维等合力完成,周起渭衔名第三。《康熙字典》的编纂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壮举,其收字47035个,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康熙字典》注重“古”而后继者服务于“今”,故时至今日《康熙字典》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阅读古籍、整理古文献、从事古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尤其是在俗 文学研究如敦煌学领域,它是研究者手头必备之书。周起渭以学识渊博充任日讲起居注官,为皇帝讲经,兼记康熙皇帝言行,继又升任詹事府詹事,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詹事府原是为辅助东宫太子而设的机构,设有满、汉詹事各一人,秩正三品,负责朝会、春秋二季经筵、编修实录、圣训及国史,并随皇帝出巡。周起渭在京为官20余年,成为清朝最后一任实际掌管太子宫的官员,即雍正帝之师。

  周起渭初至翰林院时,同僚瞧不起这位来自贵州乡间的进士,以为他生于遐荒,不娴声律。值馆试,周起渭一挥而就,即兴而作 《万寿寺大钟歌》。他以歌行体述说了北京万寿寺永乐大铜钟铸造原委,引出了明成祖朱棣篡夺皇位骨肉相残的史实,进而抒发明朝“帝王子孙无所处,血溅长陵一杯土” 的历史感慨,立意高远,构思精巧,气势不凡,震撼人心,在座大惊失色,从此诗名鹊起。其所作《泛舟西湖夜半始归》七绝,脸炙人口,诗云:“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若把西湖比明月 , 湖心亭是广寒宫。”此诗颇受推崇,被认为 “较东坡别是一格”,“断句入耳,有终身不能忘者”。周起渭的诗歌尽得神韵,营造出优美的意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他在京师“异军突起”,“拔戟成一队”。康熙皇帝问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当今“诗人为谁”,陈称史申义和周起渭。一向傲视诗坛的毛奇龄,对周很青睐,他在《稼雨轩诗集序》中写道:“贵阳周先生以楼天之才,力持大雅………昔所称风雅之宗,领袖群彦者,非先生软!“周诗数百首集为四卷,初名《回青山房》,后改名 《稼雨轩》 《燕山尘土》,最后定名为《桐整诗集》。周起渭把黔诗推向京师,饮誉海内,西南大儒郑珍对其极为推崇,在《书桐楚书屋图后》 中写道:贵州数诗家, 有明推雪鸿 (谢三秀 )。国朝二百年,吾首桐整翁。雪鸿官不达,桐整寿未丰,天欲文西南,大笔授两公。谢诗春空云,周诗花林虹。吾以二公较,尤多桐垫雄。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周起滑病逝于京师,享年50岁。他死后无嗣,灵枢由其父周国柱和其弟周起谦运回贵阳 ,葬于花溪区骑龙摆桥山下的松坡。其墓现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他将北京樱花巷的公馆捐作贵州会馆,贵州人进京赴考时,多寄宿于此。青岩镇思潜村蒙贡寨的高车桥, 因系周起渭捐资修建,周官居詹事府詹事,故名为 “宫詹桥” 。(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人物《贵士名贤》)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人物 > 历史人物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