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人物 > 历史人物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山水观我”的书画家邹一桂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7-05 16:09:02 来源:中新网 作者: 点击: 评论:0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山水观我”的书画家邹一桂

  邹一桂(1686 — 1772),字原褒,号小山,又号让卿,晚号二知老人。江苏无锡人。清代著名画家、诗人,曾任贵州学政。

  邹一桂祖父邹忠倚,清顺治九年(1652)一甲一名进士,官修撰。父邹熙森,工书画,家藏名画极丰。受家庭熏陶,邹一桂年轻时除攻读四书五经外,酷爱绘画,其妻恽兰溪也善绘画。邹一桂科举屡试不第,直到清雍正五年(1727)中二甲第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仕途亨通。其历任云南道监察御史、贵州学政、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礼部侍郎,官至内阁学士,加赠尚书衔。

  清雍正十年(1732),在云南道监察御史任内,邹一桂上疏奏请严禁地方 官与不法之徒勾结,私自蓄养女奴,以此获取奸利,并提出给违者以失察处分, 雍正皇帝准其所请。清雍正十三年(1735),在担任贵州学政期间,邹一桂又上疏请求整治科场弊端。清乾隆七年(1742),邹一桂转任礼科给事中,湖南巡抚许容因诬陷弹劾粮道谢济世被撤职,后许容又被任命为湖北巡抚。邹一桂与给事中陈大瑜具疏论列,谓:“容狡诈欺公,仅予夺职,已邀宽典;今复任封疆,何以训天下?乞降旨宣示臣民,俾晓然于黜陟之所以然,斯国法昭而吏治有所率循。”邹一桂上疏要求将许容撤而复出的理由诏示天下,“以平舆论,以明赏而维国法”,乾隆皇帝被迫收回成命。清乾隆十年(1745),邹一桂迁太常寺少卿,上疏言:“律载狱具全图,铁索钮镣,俱有定式。狱官以防范为辞,

 

  匣床以束其身,铁箫以直其项,观音圈以挛其手足。部议禁非刑,日久复创新制,令诸囚排头仰卧,横穿长木,压其手足,与匣床无异,请敕严禁。”乾隆皇帝批准废除了这些酷刑。见到刑部的监狱里已经判决的犯人与还未判决的关在一起,犯人有串供机会,外加有其他弊端,他上疏言:“刑部诸囚已结入北监,未结羁南所。今察视监所,已未结杂收,请如例分禁。”乾隆皇帝予以同意。清乾隆十一年(1746),其任大理寺卿,办案认真,反对草菅人命,多次纠正冤案、错案,并对监狱管理进行整顿,严禁各监狱以非刑折磨犯人。清乾 隆十四年(1749),皇帝下诏各大臣举荐深明经学而又品德高尚的儒生,邹一桂举荐无锡著名学者顾栋高,顾荐举第一,被朝廷录取。清乾隆十九年(1754), 在礼部侍郎任内,同部侍郎张开泰徇情保举邹一桂之子为国子监学正,事发张开泰被革职,邹一桂被降三级留任。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授内阁学士。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邹一桂获准辞职回乡。乾隆南巡时,赐“画禅颐寿”匾额。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其赴京祝皇太后寿辰,第二年从京城返家,卒于东昌途中,享年86岁,赐祭葬,加赠尚书衔,国史馆立传。

  邹一桂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山水画和花卉画。邹一桂能诗善画,尤擅工笔花卉,间作山水。其山水效法宋人,花卉学恽南田,清润秀逸,别具一格。他曾精心绘 制百种花卉,每花题一诗,集成《百花卷》进呈乾隆皇帝,深受赞赏,乾隆皇帝为《百花卷》题了百首绝句。邹一桂复写一卷,恭录御制于每种之前,而书已作于后,藏于家。他的诗画作品有《小山诗钞》《大雅堂续稿》《百花诗卷》《小山画谱》,以及选评《本朝应制琳琅集》,主持修撰家谱若干卷。他的传世绘画作品有《春华秋实图》《五君子图》《秋出萧寺图》《芙蓉蓉图》《蔷薇朱藤图》《红 桃白梨图》《太古云岗图》《玉堂富贵图》《万笏朝天图》《仿宋元集萃册》等。

  邹一桂任职贵州学政6年,与贵州山水结下浓厚情缘。清雍正十三年 (1735),他被任命为贵州提学使,沿途写生,描绘楚黔山川景物,后来在此基础上,画成《楚黔十三景》 一册。在贵州任职期间,游历贵州山川,任满回京以后,凭借自己对贵州山水的深刻印象以及众多的写生稿,以游记形式描绘 出湘黔大地名胜古迹的画册——《山水观我》。他在序言中写道:“人不观山水,山水日起而观人。”这本画册洋溢着文人画家的气息,诗与画的组合让观 者产生无限的诗意想象。画册共绘湘黔山水22帧,作品依次为《穿石》《清浪 滩》《辰溪》《马嘴岩》《黄绕山》《天柱县》《相见坡》《玉屏山》《石阡》 《关索岭》《飞云岩》《鸡公岭》《帮洞》《铁锁桥》《白水河》《九里箐》《葛镜桥》《东山》《黔灵山》《云崖洞》《照壁山》《涵碧潭》,除前5幅绘湖南风光,余17幅皆绘贵州景色。画作构图或雄壮或奇险或开阔,设色或水墨或 浅绛或青绿,均为兼工带写、形神并重的写实之作。《山水观我》通过实地考察的形式进行绘画,每一幅画在构图上都以现实风光作为依据,从构图与技法上,都给人们非常丰富的呈现,展现了200多年前贵州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堪 称贵州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人物《贵士名贤》)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人物 > 历史人物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