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4日电 7月4日一早,贵阳龙洞堡机场内响起了《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歌声。这是“两岸一家亲 布依风情浓” 台湾交流团告别贵州之际,又一次用歌声表达心声。
6月28日至7月3日,交流团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州,6天的旅程,大巴车上歌声不断:“我的家乡在娜鲁湾,你的家乡在黔西南……” 一场关于文化交融、情感共鸣的美好故事徐徐展开。

图为交流团在花江峡谷大桥上的合照。
云端大桥:触摸贵州交通的 “硬核浪漫”
车行花江峡谷之上,即将合龙的花江峡谷大桥如一条钢铁巨龙横跨两岸,脚下是百米深谷,眼前是群山绵延。“横竖都是世界第一!”交流团成员郭汶玮父子惊叹于贵州基建的“中国速度”。站在花江峡谷大桥建设现场,交流团成员纷纷驻足远眺,镜头里定格的不仅是桥梁的宏伟,更是贵州从 “地无三尺平” 到 “高速平原” 的蜕变轨迹。
“在这样的喀斯特地貌上建起如此工程,太了不起了!” 台湾世新大学数媒系助理教授马绍·阿纪轻抚桥体护栏,仿佛能触摸到建设者们攻克地质难题的智慧。
这座连接黔滇的超级工程,用千米主跨的气势打破世界纪录,将两岸通行时间从两小时缩短至十分钟,更以 “桥旅融合” 的设计理念,让交通设施成为展示贵州风貌的新窗口。

图为台胞正在万峰林景区拍照打卡。
清凉秘境:山水间邂逅 “天然空调”
七月的黔西南州,22℃的平均气温成了最贴心的 “见面礼”。“台湾此时应该正被热浪包裹,这里却像开了天然空调般凉爽!” 台胞林威城满脸欣喜地赞叹到,“这样的美景在台湾几乎看不到,也值得各地的游客都前来游览。”
马岭河峡谷的高山瀑布飞流直下,水雾漫过栈道,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形容贵州就是一个字——爽”。再次到访贵州的马绍·阿纪深深为此陶醉,“这里的山水和人情都让我倍感亲切,每次来都有种回家的感觉”,说着便忍不住举起手机,将 “地球最美伤疤” 的雄奇收入镜头。
从峰林的层峦叠嶂到峡谷的飞瀑流泉,黔西南州的自然馈赠,成了两岸同胞最轻松的聊天话题。“回去要告诉亲友,夏天避暑,爽爽的贵州就是最好的选择。” 林威城的话里满是被这片土地打动的真诚。

图为晴隆县篝火晚会现场。
文化共鸣:歌舞中感受 “两岸同频”
贞丰县双乳峰下,“六月六” 节庆的欢歌早已响起。布依族同胞身着盛装,手捧醇香米酒,用悠扬的迎客歌热情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台湾阿美人利珍·妮卡儿激动地说:“布依族的‘六月六’就像我们台湾的‘丰年祭’,都有祝福丰收的寓意,我们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希望更多台湾同胞能到大陆共同感受血脉亲情。”
广场上,伴着竹竿舞的清脆节奏,台湾交流团成员与各民族同胞热情互动,合影留念,笑声回荡在山谷之间。
9 岁的台湾小朋友郭秉宏在万峰林的扎染工坊里,认真地学习捆扎布料,当蓝白相间的图案在水中渐渐浮现,他举着作品欢呼:“这是我做的靶子造型的扎染作品!”他开心地说要带回台湾与家人朋友分享,让他们也感受这份来自黔西南的文化惊喜。
夜幕降临,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上篝火映红夜空。台湾同胞与当地彝族乡亲手拉手,踏着“东方踢踏舞”的节奏欢歌共舞,脚步从陌生到熟悉。78岁的台胞孙秋英全程参与其中,兴奋地说很喜欢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利珍·妮卡儿眼含泪光:”我喜欢大家手牵手、心连心的感觉,更爱在民族歌舞中感受团结的美好。“
当交流团吃着镇宁蜂糖李、带着麻辣洋芋片、戴着民族扎染作品、带着满手机的风景和合照踏上归程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记忆,更是 “两岸一家亲” 的温暖见证。
台湾摄影师徐嘉宏说:“如果让我用一句话形容贵州,那就‘真、善、美。’我已经在我的海外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在这里的故事,注解——‘感谢贵州的盛情款待’。”
“我一定会再回来,我还要申请大陆的电话号码,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徐嘉宏在返程的大巴车上与众人道别。(完)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