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黔西南频道 |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黔西南频道 |
普安县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紧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目标,以破旧立新的决心和绣花功夫的韧劲,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创新提炼“三字诀”工作法,以科学部署、高效执行、全民参与为引擎,驱动“两清两改两治理”走深走实,让乡村“颜值”与“气质”双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以“绘”字领航,勾勒整治蓝图
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战略眼光,将“两清两改两治理”纳入全县重点工作一体推进。
坚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县领导具体负责、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属事责任、乡镇(街道)落实主体责任、村两委落实直接责任,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工作制度,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按照分级分类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群众主体、自主建设、整村推进原则,强化要素保障,加快“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按照试点村遴选要求,申报“两清两改两治理”试点村6个(九峰街道云庄村、白沙乡大小寨村、罗汉镇海子村、兴中镇小山坡村、江西坡镇江西坡社区、龙吟镇吟塘村),以示范村为引领推动全县乡村建设工作走深走实。
抢抓各类政策帮扶机遇,结合“两清两改两治理”试点村及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升级、污水处理设施提质改造等重点工作,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安排实施项目6个,进一步完善夯实乡村基础设施。
以“实”字筑基,淬炼攻坚利剑
以“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实干作风,将“规划图”转化为“实景画”。
建立“排查、修缮、拆除、利用”机制,排查整治残垣断壁。针对乱堆乱放,以开展卫生家庭洁净行动和公共区域清洁行动为重点,重点攻坚房前屋后、全力攻坚背街小巷、河道沟渠等卫生死角。
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推广三格式化粪池模式,确保改造后的厕所达到防渗、防臭、防蝇的标准,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效守护家人健康,显著提升生活品质,让卫生如厕成为日常习惯。2025年计划完成改厕1900户。
坚持“农建、农用、农享”原则,积极推广4种猪圈改造和5种牛圈改造建设模式,同时探索适合农村家禽圈舍的改造模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025年重点完成两个村39户圈舍改造。
采取污水治理+污水管控的模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全县共有35个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2025年计划完成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管控。
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体系,配置垃圾清运车,建设垃圾转运站15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覆盖率100%。
以“聚”字凝心,激活共治动能
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群众智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卫生家庭建设行动明白书,动员广大群众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线下统筹96个村(社区)召开群众会、院坝会810场次,利用小喇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同时,组织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开展“敲门行动”,累计入户宣传3.5万户,面对面解答疑问,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聚焦重点区域,紧盯重点乡镇(街道),将环境卫生情况分类统计,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采取“干部+群众”的方式,先对区域内的残垣断壁、乱堆乱放、卫生死角等进行重点整治,逐步实现村庄环境卫生全面整治。聚焦重点环节,紧盯道路硬化、垃圾分类、水体排放等关键环节,打造生态宜居典范,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进一步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等制度及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奖励机制,全面推行清单制、积分制,鼓励村民赚取积分参与评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建设乡村的热情,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作者:通讯员 于泽雄 刘波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