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体育频道  
“遵马”竞跑经济新赛道 红城激活发展强引擎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14 05:30:29 来源:遵义网 作者:石影 点击: 评论:0

42.195公里,不仅是马拉松全程赛道的长度,也是一段感受地方文化、城市底蕴的体验之旅。

5月11日上午7时30分,2025多彩贵州马拉松超级联赛(第二站)暨遵义马拉松鸣枪开跑,来自8个国家和全国各地的近2万名跑友,在这段旅程中感受遵义的魅力。

认识一座城市,参加一场当地马拉松赛无疑是独特的体验。比赛中,无论是高空航拍还是地面跟拍,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遵义大剧院、白鹭湖公园等城市景观均出现在直播画面中。沿着奥体路、长征大道奔跑途中,一些跑友、观众也将自己的经历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将遵义的形象传递到千家万户,形成一幅幅人在画中跑,景在心中留的图景。

作为大众参与型的体育赛事活动,马拉松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而是一场助力全民健身、促进消费的城市嘉年华。

如今的马拉松赛事,“一日办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已成为标配,释放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需求,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增量,让这项运动成为体育赛事中的香饽饽。

近2万名跑友,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外地跑友,他们吃住在遵义,玩乐在遵义。“第一次来遵义跑,看到了这里的美丽环境。上午跑完后准备下午到遵义会议会址去看看,遵义可是红色圣地。”来自四川遂宁的张先生说。从福泉来遵义的宋女士一家三口表示,比赛结束后全家计划在遵义待上几天,感受这里的烟火气。

跟着赛事去旅行,在遵义已成为可触可感的风尚。

凭本次马拉松参赛号码布,5月10日至6月10日,就能免门票到世界遗产地——赤水丹霞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赤水大瀑布景区、佛光岩景区、燕子岩景区)和国家4A级景区(赤水四洞沟景区、竹海景区)以及海龙屯景区观赏体验。

参加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10公里三个项目比赛成绩前100名选手,也能凭遵义旅游集团奖励的“遵义旅游生态圈”一卡通畅游遵义。

以赛事为引擎,遵义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打造了更多贴近生活的消费场景。

在遵义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悦听、悦动、悦读、悦品、悦购、悦游”为主题的“遵马”消费季主场在这里热闹开启。

比赛当天,身着各色比赛服的跑友和游客在消费季主场看到了丰富的消费场景:从专业的体旅用品、运动饮品、科技产品,到品牌酱酒、农特产品、旅游商品,数十家企业现场展销,人气爆棚。

消费季推出的100万元体育惠民消费券,更是带火消费热情。不少跑友喜欢原汁原味的遵义古法造纸等非遗文创,以及遵义羊肉粉、鸭溪凉粉、禹门卤鸭等美食小吃,大包小包拎在手上,满载而归。

来自重庆的徐先生看上了一款竹雕摆件,在展位上反复把玩,听到展位负责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雕技艺传承人田雅嘉介绍赤水竹雕后,他掏出手机领券扫码付款,“这样有特色、有内涵的东西,值得带回家!”

一场大型马拉松赛事,是对承办城市的一次综合检阅。城市的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安全保障、招商引资、宣传推广等多方面能力都在大型马拉松赛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治理、周密的赛事组织、友好的人文环境……自然会给跑友留下好的印象。

以马拉松为纽带,在跑友用脚步丈量遵义这座城市的同时,也在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遵义的投资环境、产业特色及发展前景,这些都可能成为未来深化合作、引才留居、招商引资的“加分项”。

这次遵义马拉松赛无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在遵义高铁站和新舟机场,设置的摆渡车接送外地跑友领取参赛物资和比赛往返,引来不少跑友纷纷点赞:“虽然昨天雨不小,但赛事安排很周到,领取参赛包方便。”

600余名专业医疗人员、1700余名安保人员、2150名经过系统培训的志愿者全程驻守各服务点位,为比赛织密全域防护网。

“组织好、氛围好、赛道好,加上天气也合适,这次跑出了我的最好成绩。”“跑了20多场马拉松,遵义马拉松能排前三,观众热情助威、志愿者服务周到、赛道安排合理,以后还要来遵义。”跑友们纷纷表示。

以赛营城、以赛兴业。马拉松是一个支点,撬动起的是旅游、商贸、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连接起的是多元化、综合性的产业链条。从竞技到经济的转化,离不开赛事与城市携手向前、双向奔赴。遵义正练好基本功,找准冲刺点,跑出加速度,跑好从竞技到经济的马拉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记者:石影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体育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