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安顺频道 |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安顺频道 |
云遮雾绕,青山吐翠。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沿着蜿蜒的公路驱车来到镇宁自治县革利乡水牛坝村的古茶树茶园里,绵延高山云雾缭绕,山腰上,一株株长得高挑茂盛、粗壮不等的茶树从根部分叉,四散生长,这便是革利乡的古茶树,树龄多在100至700年以上。
古茶树长势旺盛
近年来,革利乡着力古树茶保护与开发利用,挖掘茶文化,延长茶产业链,让一片绿叶在传承与产业发展中迸发出澎湃动能,这片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绿叶,正谱写着一曲“绿叶变金叶”的乡村振兴乐章。
传承:在保护与开发中守护千年茶韵
革利乡古树茶脉绵延远长。
革利乡地势东西高、南北低,境内最高海拔1680米,最低海拔1160米,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高山云雾出好茶”,造就了“林茶共生”的绝佳生态,也酝酿出革利古树茶“香气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甜,汤色清澈明亮”的品质特征。
走进革利乡的田间或山林里,一株株古茶树分布零散。据不完全统计,全乡现有古茶树50397丛,仅核心区水牛坝村便有古茶树约22150株,其间不乏树龄700多年的老茶树。
分散的古茶树
仔细观察,这些古茶树与平时在茶园里常见的一垄垄低矮、修枝整齐的茶树不同,这里的古茶树曾一度因长期失管,茶树高挑,枝丫往四处自由扩散,俨然就是原生态的“野生茶”。
为何?革利乡茶农王林芳道出了其中缘由。
“早些年交通不便,出山难,茶叶价格普遍低,采摘古茶树茶青制成的干茶多留为自家饮用,对茶树的管理就少了。”回忆起以前种茶卖茶的经历,王林芳深有感触,以前茶叶不挣钱,村民认为这些古茶树没有太多价值,长期缺乏管护积极性,有的还嫌茶树阻碍种地,直接砍伐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只有田埂边保留零星古茶树。
在古茶树的资源保护利用上,贵州省一直走在前面。2017年9月1日,全国首部省级层面关于古茶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从政策方面规范农户管理古茶树,革利乡古茶树逐渐得到重视。
古茶树
2019年初,镇宁自治县林业局对全县古茶树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工作。在此基础上,革利乡进一步加大对古茶树的保护力度,引导古茶树所有权人、经营权人对古茶树进行科学养护、合理采摘,依法惩治危害古茶树及其生长环境的行为。
“我们对已发现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进行挂牌保护,改善茶园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同时加大对村民宣传古茶树保护的价值和意义。”革利乡人大主席李国峰介绍,之前村民没有保护意识,经大力宣传后,部分村民逐步知道了古茶树的价值,并对各自田间地头的茶树进行保护性采摘,再也不乱砍滥伐了。
在此基础上,革利乡还采取古茶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式,探索开发以王占马古茶山成为典型农业景观的途径,结合明代屯堡文化、蒙正苗族文化,力争挖掘茶文化内涵,使之上升为文化景观,进一步推动古树茶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转化:从“绿叶”到“金叶”的价值跃升
处理好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目的是发展好古树茶产业,实现从“绿叶”到“金叶”的经济价值跃升。
在革利乡革利村茶农罗洪祥的加工坊里,摇青、杀青、揉捻、烘干……配以精湛的手艺,铁锅中翻飞的茶青在罗洪祥布满老茧的掌心逐渐蜷曲成针,香气扑鼻的明前茶就制作出来了。
“这是我自己的品牌革利春绿,味道醇厚且浓郁,你们尝尝。这是红茶,我专门从浙江学来的手艺……”罗洪祥自豪地展示着自己制作的各种古树茶,“这些茶叶价格每斤在400至1100元不等,今年我制了大概1500斤茶叶,一年下来也能卖40多万元,客户多来自浙江、上海、江苏等地。”
茶农采摘古树茶
今年50岁的罗洪祥,是革利乡种茶制茶的“老把式”。凭借着精湛的制茶技艺成为远近闻名的行家里手,他从小就与茶叶打交道,还经营着自己的茶叶品牌。
可在多年前,守着这片古茶树,罗洪祥却笑不起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大山造就了当地茶叶优秀独特的品质,却也阻断了茶叶“走”向更广阔市场的路。“虽然我们的古茶树历史悠久,但往外销售困难,卖不上好价钱。外商多是收购茶青做成他们的品牌,效益很低。”喝了口茶,罗洪祥接着说,“以前日子清苦,喝茶便没那么多讲究,制作手法也较为粗糙,加之古茶树产量较普通茶树低,茶农管护不用心,茶叶产量和品质比不上其他地方,更加难以走出去。”
在罗洪祥看来,古树茶发展困难,一是缺乏品牌,二是茶叶品质低,市场竞争力不足。
为此,2014年,罗洪祥特地到浙江等地学习先进茶园管护技术和制茶工艺,回乡后流转了200多亩茶园发展茶产业。具体咋管理?“化肥农药坚决不用,保证茶叶品质,规范采摘,只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罗洪祥说。
为和客商沟通时更有话语权,罗洪祥自己投资建了加工坊,更新制茶技术、设备和扩大产能规模,提升茶叶品质。并成立自己的茶叶品牌,对产品进行精细分类,统一包装品牌。一系列的举措,让罗洪祥的茶叶逐渐被市场认可,成功“走”到了山外世界。
茶叶走出去了,采茶的工人也多起来了。“我的茶厂有5个固定工人,每年都要请工人采摘茶青,一天要收280多斤茶青,品质好的按65元每斤收,一年仅茶青就要收购20万元。”罗洪祥说道。
罗洪祥的经历是革利乡众多茶农的缩影。如今,在革利乡,与罗洪祥一样拥有茶叶加工坊的农户有60多家,茶叶品牌30多个。
手工茶制作
为进一步壮大茶产业,革利乡积极鼓励村集体成立村级平台公司,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品牌化经营,专业化发展茶产业。“要想有市场,牌子要响,规模要有,管理也要专业化。”革利乡乡长王伟介绍,为提升革利茶叶品质和知名度,革利乡积极鼓励茶农通过自己学习,手工茶比赛相互交流,县、乡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不断提升种茶、管护、制茶技艺水平,提升古树茶品质。
驱动:龙头企业引领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茶叶品质好,茶农收入倍增,茶产业逐渐成为革利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特色产业。近年来,革利乡围绕古树茶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引进龙头企业,推动茶产业由“一产”向“二三产”扩展延伸,进一步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
如今,在革利乡,产业路直通茶山,茶树旁有采摘便道,古茶树核心区域修建了蓄水池等配套设施,茶商“进得来、走得畅”,茶叶“出得去、行得通”。
“我们不断完善辖区内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打造水牛坝村古树茶产业为中心,在水牛坝村建设有300平方米厂房,大型茶叶加工自动化设备一套。”王伟介绍,2024年,革利乡投资672万元新修8座50立方米蓄水池及附属设施、产业路11条、采摘便道总长度约10600米,项目涉及总面积约1500亩,覆盖水牛坝村水牛坝组、王占马组、杨柳树组3个茶叶产业片区,辐射带动相邻片区茶场,扩大革利乡茶产业集群。
茶叶加工厂房
伴随着古茶树价值被越来越多人认可,茶叶价格水涨船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问题。“古茶树看起来多,但分散且不成规模。茶农缺少规划引领,大多单打独斗,茶园管护、制茶工艺参差不齐,生产的茶叶品质不一,古树茶品牌众多,缺乏市场竞争力。”王伟坦言,这些年革利乡古树茶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乱象,有些茶商看到古树茶利润高,以次充好,导致市场混乱,甚至影响古树茶口碑。为逐利,也有茶农们给古茶树施化肥、打农药。
为改变村民单打独斗的种茶现状,目前,革利乡正全力统筹成立茶叶协会,组织吸纳全乡茶农茶商,制定生产加工标准,保护区域公共品牌,抱团发展。
为增强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解决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的问题,革利乡还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示范引领茶农标准化生产。
走进贵州夜郎古树茶叶有限公司,干净整洁明亮的茶叶加工厂房里,一条精制生产设备顺着车间延展开来,充满现代化气息。刚采摘下来的鲜叶就被送到这里进行加工处理,杀青、回潮、揉捻、烘干、筛选……全自动化生产线让当地茶叶采制工艺日趋规范完善。
“一杯好茶,一靠原料,二靠工艺。古树茶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原生态,为保护古树茶,我们以生态有机引领茶叶种植,而在加工环节,以高标准来实现品质的精准把控。不仅实现降本增效,更保证让消费者喝到放心茶、健康茶。”贵州夜郎古树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泳说道。
革利乡茶叶与风电融合
“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以公司为纽带,普及生态茶园种植理念、教授传统制茶技艺、推广新技术新设备。”革利乡党委书记李易表示,依托龙头企业可推动全乡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化,示范带动小型茶企、茶农提升茶叶工艺水平,品牌化经营,借助其资源优势,畅通销售渠道,提高古树茶产业知名度,实现企业增产、群众增收。
青山遮不住,绿叶变“金叶”。“通过利用现有资源,探索开发茶旅产业链,推动古树茶产业‘接二连三’,增加就业机会,助力乡村振兴。”李易表示,下一步,革利乡将借力古茶树资源,做大做强茶产业,不断探索茶旅融合、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让革利古茶树的茶越煮越浓,香气越飘越远。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伍水清 郭黎潇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