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六百年古腔唱新声 安顺地戏可感可演可带走
10月2日,游客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屯堡景区观看地戏表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沈长志 摄
鼓声骤响,面具覆面,一声高亢的弋阳腔划破长空。“看之前很好奇,看之后想‘二刷’。”北京游客乐简看着刚拍的地戏视频,兴奋又激动。10月1日,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内,一场融入现场解说与互动的地戏表演《三英战吕布》正在上演。
地戏源自明朝洪武年间,随屯军传入安顺。最初是屯军强身健体、自娱自乐的活动,历经岁月沉淀,逐渐演变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戏剧形式。它仅以锣鼓伴奏,以一套固定动作为基础,依剧目编排变换。2006年,安顺地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以前也看过地戏,但完全是凑热闹。现在有解说,还能互动,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乐简表示,她已计划着邀约亲友再来观看。
从观看到参与,这一变化源于安顺地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顾家顺及其团队的创新。在顾家顺看来,非遗传承需守正更需创新,关键找到一个平衡点。“创新还得踩住传统的根。”他说。
经过多次尝试和策划,团队在保留传统唱腔与核心招式的基础上,加入声光电等现代舞美技术。今年以来,该团队在安顺云峰屯堡、安顺古城及广州、苏州等地演出数场,好评如潮。
更令人惊喜的是,游客从“旁观者”变成了“剧中人”。今年7月,剧目《跟着九哥逛屯堡》在云峰屯堡开演,该剧目将地戏与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打造出一场40分钟的沉浸式演出,让游客漫步石板路时,仿佛穿越六百年时空,亲身感受屯堡文化。
“从来没想过可以这样看戏。”长沙游客付婷蓉说,“走在屯堡的石板路上,听着地戏的唱腔,真的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可感、可演、可带走,地戏的创新不止于舞台,文创热潮也悄然兴起。在云峰屯堡“千山拾遗”店铺里,地戏面具DIY项目吸引众多研学团队前来体验,冰箱贴、挂件等文创产品也颇受欢迎,今年以来,文创产品已售出400余个。位于安顺武庙的“顾家顺工作室”里,琳琅满目的地戏文创产品,吸引不少游客纷至沓来,10月1日接待游客超500人,同时与安顺本土茶饮品牌“宫鼎茶”推出的联名饮品,更让地戏面具登上年轻人的茶饮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潇)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