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珍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历史珍闻  
明威将军胡源考略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11-17 22:19:36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崔利军 点击: 评论:0

  [摘要]胡源,江西瑞州府高安人,明洪武初年由楚入黔。定盘江,平叛乱,征剿云南鹿川、潞江及交趾等地,分拨安南卫界址,历楚至滇黔总纪累功586次,敕封明威将军、安南卫指挥佥事,病卒于正统五年(1440),葬于晴隆县莲城镇西门外1公里蔡家村窑上组干洞坡,享年九十七岁。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胡源第十三代孙以下乃合族建神道碑于坟之门首。1988年6月,胡源神道碑被公布为晴隆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明威将军 胡源 考略

  胡源,江西瑞州府高安人①,明洪武初年由楚入黔。

  案:胡源 民国《贵州通志·宦绩志八》《晴隆县志·文物名胜》(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660页),作“胡海弟”。万斯同《明史稿·胡海传》卷一百六十六,光绪《重修安徽通志·人物志·宦绩》“胡海,字海洋,定远人”。据《胡氏军屯册》记,胡源,江西瑞州府高安人,二人籍贯不同,胡源为东川侯胡海之弟,误。又,民国《贵州通志》更以胡海为江西瑞州高安人,当附会《军屯册》,阐释胡源作胡海之弟,致大误;《晴隆县志》则以源为安徽定远人,与《军屯册》大相径庭。军屯册为胡源五世孙胡钺编,祖籍不至出错,当是《晴隆县志》附会胡源为东川侯胡海之弟,更改胡源籍贯致误。再者,若胡源为东川侯胡海之弟,光绪《重修安徽通志》亦不至只字不提。

  另,光绪《靖州乡土志》卷二,亦记有胡源。“洪武二年,居和州东良乡,征蛮有功,授(靖州卫)指挥。生子二,曰成、曰胜”。籍贯为和州东良乡(今属安徽和县),生二子,胡成、胡胜。与安南胡源职位、年代相当,而任职地点、籍贯、子嗣不同。据胡源神道碑,安南胡源子嗣有三,胡昱、胡晟、胡旻。属同姓同名者,非同一人。

  洪武二年(1369),胡源奉命统兵入盘江流域,三年(1370),驻军木家寨(今晴隆县花贡镇花贡社区模家寨组),四年(1373),平定四十八夷寨(今普安县、晴隆县交界之普纳山一带),设立四十八军屯,遂镇守盘江地方,辖制当地土著民族。十七年(1385),组织军民筑马乃、阿计、安逸三营,隶尾洒驿,属普安军民府。二十二年(1389)至二十四年(1391),先后征剿泗城州顶洪(今属贞丰县永丰街道)、巴凌(今兴仁市巴铃镇),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平定越州阿资与普安土知府普旦、马乃土目者哀叛乱,剿洗阿计营、流溪冲(今兴仁下山镇落水冲)等处。二十五年(1392),奉旨征剿云南鹿川、潞江及交趾等地,敕封明威将军②。案:明威将军明武官衔级,正四品。据《明会典》卷之一百二十二,《明书》卷六十六:“正四,初,明威将军;升,宣威将军;加,广威将军”。对应职位为卫指挥佥事。二十八年(1395),胡源录功序职安南卫指挥佥事,式管辖安南卫旗军钱粮,并奉旨分拨安南卫界址。

  其东,至泗城州顶洪,以旗军徐清戍之;南至鲁沟(今属普安地瓜乡)、歹苏(今属普安青山镇)、汪家河(今属普安盘水街道),以侯乐志戍之。内有解官屯(今普安盘水街道申关屯)、芭蕉关(今属普安盘水街道白石村)、梅花箐(今属普安高棉乡喜打村)、鼠场营(今普安新店镇鼠场营组)一带,以李文贵分戍之;西界乌都(今贵州省六盘水水城区花戛乡乌都河寨)、猴场(今属六盘水水城区)、黄河(今属水城陡箐镇),以陈魁士守之。鼙鼓(今普安龙吟镇石鼓村)、龙场(今属普安龙吟镇)、木龙(今晴隆长流乡杨寨木龙岩)、阿朗(今属六盘水六枝特区)至河口,以李志成守之;北至长牛(今晴隆长流)、裸打(今晴隆长流乡罗门口)、阿志(今属六枝中寨乡)、坠足(今六盘水六枝特区关寨镇堕却村)、毛口(今属六枝牂牁镇),以袁天定守之。木瓜(今属晴隆鸡场镇雨集村)、寨下(今属普安白沙乡)、罗家寨(今属普安白沙乡)、湾河(今属普安白沙乡红寨)、洪文岩(今属晴隆大厂镇)、牛长箐(今属兴仁下山镇厂头村)、巴林(兴仁巴铃镇)、母冲(今兴仁巴铃镇母冲村)、者那(今兴仁巴铃镇者纳河村),以指挥佥事张陆③守之。案:指挥佥事张陆 民国《兴仁县志·建置·沿革》 卷一,“木瓜、寨下……以都司张陆守之” ,张陆为都司。考,明代都司为都指挥使司简称,与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合称“三司”,掌一省军旅防御之事。据《明会典》,都指挥使司置“都指挥使二员(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员(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员(正三品)”。非官职,乃省级武官衙门。张陆为都司,误。又,《清史稿·职官四》卷一百三十一,“都司,初制正三品,顺治十年(1653)改从。十八年(1661),改正四品。康熙九年(1670),复故。二十九年(1690),定正四品。”可知,都司为清代武官职位,职级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以后固定为正四品。当是民国《兴仁县志》编纂者张俊颖将明代正四品武官“卫指挥佥事”误作清代同职级武官“都司”所致。今据改。

  另又派总旗彭其志守火把坳(今属晴隆花贡镇)、竹塘(今属晴隆花贡镇)、増广(今晴隆光照镇陈广冲)等地。至此,安南卫疆界始定。

  现存军屯遗址有顶江营盘遗址、鼠场营遗址、永定城遗址和紫冲营盘遗址4处。

  一、顶江营盘遗址

​顶江营盘门楼遗址(胡云江  摄)

  顶江营盘遗址位于贞丰县永丰街道巧贯村巧贯组顶江寨后龙山,距离贞丰县城4公里,呈不规则椭圆形,为胡源部将徐清戍守之地。由古道、墙垣、门楼遗址三部分组成。

  营垣遗址在后龙山山顶,仅存南北两段。青石砌筑,周长180米。南残墙高58米,厚1.3米,长30米,北残墙高6米,厚1.3米,长24米。门楼墙体厚1.2米,残高5.5—5.8米不等,踏跺9级,长2米,宽0.4米,高0.25米。古道从村口至后山脚,通长107米,宽1.1—1.6米。前段毁损,大朝门至后山脚青石铺墁。

  目前,顶江营盘遗址已被列为贞丰县第四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

  二、鼠场营遗址

​鼠场营遗址(胡云江 摄)

  位于普安县新店镇新店社区鼠场营组西侧2公里处山顶,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平面呈椭圆形,周长205米,占地面积3350平方米。初为胡源部将李文贵戍守地,永乐十三年(1419),划归普安土州,为普安十二营之一的鼠场营土营长治所,下辖新店子(今普安新店镇新店村)、地瓜坡(今普安地瓜镇地瓜村)、大冲(今属普安罗汉镇罗汉社区)、了姑老卡(今属普安青山)、歹苏(今普安青山歹苏村)、以奴(今属普安楼下糯东村)、铁厂(今普安白沙铁厂村)、阿节冲(今晴隆大厂地久村节冲组)、阿革冲(今属盘州新民镇)、沙苦(今属普安青山)、牛角山(今属普安青山下节河村)、对角寨(今属普安青山歹苏村)、两路口(今普安兴中红岩村两路口组)、坪头山(今普安青山范家寨村平头山组)、泳得(今作“永德”,属普安罗汉镇)、木卡(今属普安地瓜镇)、羊鸡箐(今普安地瓜羊鸡箐村)十七寨。清顺治十七年(1660),鼠场营土目龙吉佐、马乃营土目龙吉兆、楼下营土目龙吉祥等联合反清,遥结南明将领李定国,陷泗城土寨及安南卫、阿计屯诸处。次年,被清军镇压,鼠场、马乃、楼下三营改属新置之普安县。嘉庆二年(1797)改土归流,更名义顺里,由乡约、寨头管理,鼠场营遂废。

  现存城垣3道,青石垒砌,高2-3米不等。外围城垣残长83米、厚0.9-2米,营门拱券,宽1.7米;第二道城垣毁损严重;内城垣周长96米、围合面积730平方米,内有天井、花园等遗迹。

  2012年7月,鼠场营遗址被公布为普安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永定城遗址

  位于兴仁市巴铃镇西街社区三洞桥组张家大坡坡顶(一称“粮台上”“院子头”),平面呈椭圆形,占地面积1.49万平方米,由与胡源同为指挥佥事的张陆驻守。清顺治十五年(1658),经略大学士洪承畴经巴铃进军云南之际,废永定城。嘉庆二年(1797),云贵总督靳保带兵围剿王囊仙为首的布依族起义军时,曾在此转运粮草,故又唤作“粮台上”。遗址现存屋基及部分城垣。残垣青石砌筑,长3.5米、宽0.75米、高1.15米。

  目前,永定城遗址被兴仁市列为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

  四、紫冲营盘遗址

​营门(胡云江摄) ​墙垣(胡云江  摄)

  紫冲营盘遗址位于兴仁市巴铃镇紫冲村云盘山上,平面呈椭圆形,周长252米,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系张陆屯兵驻防区之一。现存南营门,青石砌筑拱券,高2.1米、宽2.3米、厚1.95米。北垣一段为本地红绵石砌筑,厚1.95米,残高1.5米-3.4米不等。

  目前,紫冲营盘遗址被兴仁市列为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

  正统五年(1440),胡源病卒④,葬于晴隆县莲城镇西门外1公里蔡家村窑上组干洞坡,享年九十七岁。

  案:正统五年胡源病卒 民国《贵州通志》作“景泰九年(1459)卒” ,《胡氏军屯册》作“景泰元年(1450)卒”,误。《晴隆县志》(1993年版)作“正统五年(1440)卒”,是。据《胡源神道碑碑记》,(胡源)殁于庚申岁仲秋。以干支纪年推之,恰为明正统五年(1440)。今据改。

  ​胡源神道碑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鉴于墓碑了无一存之实际,胡源第十三代孙以下乃合族重建神道碑于坟之门首。

  神道碑由碑帽、碑身、碑座组成,青石质,方趺座,歇山顶碑帽。通高2.67米、宽0.74米。碑文竖行楷体阴刻,正中题额“皇明锡赐明威指挥将军胡源公神道碑”16字,每字0.1米见方。右侧正文行13,满行41字,共500余字,记胡源生平,左侧落款记立碑时间、立碑人。

  1988年6月,胡源神道碑被公布为晴隆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崔利军(黔西南州文物局)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历史珍闻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