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地质奇观邂逅非遗人文 贵州兴义开启山水课堂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4-19 11:30:14 来源:央广网 作者:杨贇 刘丽 点击: 评论:0

央广网黔西南4月16日消息(记者杨贇 实习记者刘丽)探访山水秘境,感受民俗风情。4月14日至15日,由媒体记者及网络达人组成的采风团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以“地质奇观+非遗人文”为主题展开深度游学。从2亿多年前的地质遗迹到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从烟火市集到湖山秘境,采风团在两天行程中解锁了一场“行走的山水课堂”。

峰林观美景 蓝染听八音

研学首站,采风团来到了“中国锥状喀斯特典范”万峰林。在半山观景台眺望远方,2万余座青翠峰丛层层叠叠、此起彼伏,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向下俯瞰,村落房舍依山傍水,在峰林的映衬下,构成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

据了解,万峰林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时期,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最终造就了如今这处“天下奇观”。采风团成员们纷纷举起相机,用镜头记录下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依山傍水的村寨(央广网发 刘丽 摄)

午后,布依八音堂内蓝靛飘香。非遗传承人向采风团讲解扎染古法,并演示如何借助皮筋、细线和夹子等工具染出“峰林纹”“鱼鳞皱”等特色方巾。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纷纷动手尝试,经过反复浸染、氧化、清洗,当最后解开皮筋展开作品时,每一块方巾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蓝白花纹,引得众人发出阵阵惊叹。

刚刚完成的扎染作品(央广网发 刘丽 摄)

在二楼的展厅,大家近距离观赏“布依八音”里使用的八种民间乐器。展厅墙上的老照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展现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历程,也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这项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的新活力。

“布依八音”乐器之一——刺鼓(央广网发 刘丽 摄)

夜幕降临,星光里街区却灯光璀璨。这里一共划分为五个集市,有400余户商家入驻,集市内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成为周边市民享受夜生活的绝佳去处。大家也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品味地方小吃、淘选手工艺品,体会“夜经济”带动下的市井烟火气。

灯火璀璨的集市(央广网发 刘丽 摄)

触摸远古记忆 邂逅湖山童话

在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大家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通过化石标本和互动展陈,学习黔西南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的演变历史。在专家指导下体验化石修复工作,见证亿万年地质变迁的痕迹。

“化石修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岩石的软硬程度以及化石埋藏的深浅不同,都会影响修复的难度和工艺选择。”化石修复师赖友坤说道。

贵州鱼龙化石(央广网发 刘丽 摄)

万峰湖上,游船划破翡翠般的湖面,游人惬意地倚在船舷边欣赏“湖在万峰中,峰在碧波上”的山水交融胜景。“万峰湖蓄水量达102亿立方米,湖面面积为176平方公里,是‘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也是‘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水源供给地,它起到了‘压咸补淡’的重要作用。”工作人员介绍道。

万峰湖风景如画(央广网发 刘丽 摄)

当天最后一站,采风团来到了矗立于万峰湖的吉隆堡。这座哥特式城堡倒映在碧波之中,宛如童话故事里的梦幻场景突然跃入现实。城堡内部别有洞天,彩绘玻璃透出斑斓的光影,复古吊灯在穹顶下熠熠生辉,站在拱形落地窗前,既能欣赏到精致的欧式内饰,又能将万峰湖的壮阔尽收眼底,令人啧啧称奇。

陶醉在这场欧式建筑元素与喀斯特山水形成的奇妙对话中,许久,采风团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吉隆堡(央广网发 刘丽 摄)

接下来,媒体及网络达人采风团还将去往安龙、贞丰两地,继续探寻黔西南这片神奇土地上的自然与人文瑰宝。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