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如黛,茶香满园。
四月,毕节各地进入春茶采摘高峰期,茶香弥漫山间,也弥漫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茶叶加工实训室里。
该学院农业工程系办公室主任杨留勇,一到工作室便和学生热火朝天地忙开了。
茶叶加工实训室
“噼里啪啦……”翠绿的茶青刚接触到滚烫的锅底,立刻发出声响。杨留勇双手伸入锅中,开始翻炒,此时的锅温已超过200摄氏度。
“炒茶的第一步是杀青,去除茶叶中的青草味,此时的锅温需要达到200度以上。”杨留勇的一双手,便是感知锅温的“温度计”。将手掌伸入锅中,感受热度,再翻面用手背感受温度,“觉得有点烫手的时候,就到了适合炒茶的温度。”
杨留勇口中的“有点烫”,并非普通人能够随意尝试的温度,和茶打交道十余年的他,能精准把握茶叶的老嫩、翻炒的快慢,甚至将茶叶抛起时的高度。
杨留勇查看茶叶状态
2008年,杨留勇进入贵州大学,误打误撞成为该校首届茶学专业学生。
大学期间,杨留勇系统学习了茶叶分类、种植技术、加工工艺以及品鉴方法等专业知识,并于实验室中,一次次仔细观察茶叶的形态、色泽,反复琢磨不同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而在茶园的实践,让他真切触摸到茶树,嗅到泥土与茶叶混合的芬芳,更被茶产业“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潜力所吸引,立志投身职业教育,培育技能人才。
2012年,杨留勇回到家乡,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任职。
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建立之初,没有加工实训室、审评室、茶艺室和实训基地,专业科班出身的老师也仅有杨留勇一人。
杨留勇指导学生
这并未让抱有一腔热血的杨留勇失去信心:没有工具,一口电炒锅就开展最初的茶叶加工课程;没有茶叶专业审评室,把桌子拼在一起当作审评台;没有茶叶审评盘,用A4纸铺在桌子上代替;没有正规茶园实训基地,带学生去周边茶山学习采摘技术……
同时,杨留勇一人还兼授茶叶加工技术、茶叶审评技术、茶艺等专业核心课程,“一个专业、一个老师、一口炒锅”的现象,成为同事口中专业创立初期的“三个一工程”。
在这里,他将自己的满腔热情与丰富经验倾注于教育事业之中,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生动的实践案例,激发学生对茶学的兴趣与热爱。
为破解实训基地不足的难题,杨留勇推动校内外资源整合,依托省级“双高”校建设项目,将茶叶专业纳入“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高水平专业群”,形成“课堂+企业+赛场”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同时,引入“学徒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茶企真实生产环境中掌握全产业链技能,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杨留勇品鉴茶汤
杨留勇见证了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发展历程:
2021年,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高水平专业群”获批立项建设,茶叶专业成为其中重要专业之一;
2022年,杨留勇团队与广东茶叶研究所共同申报了毕节市2022年“揭榜挂帅”项目《毕节夏秋茶提质加工及定向品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如今,该专业建有“贵州省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山地特色农业数字化人才培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乌蒙贵茶协同创新中心”,获批贵州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1个,申请专利3项、发表论文30余篇、开发实训项目20个。
教学成绩还体现在行业赛事上。2023年6月,在贵州省第一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杨留勇团队斩获手工制茶红茶赛项第一名。同年11月,他担任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贵州赛区茶艺赛项裁判,指导的学生在比赛中崭露头角,展现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实操能力。
杨留勇指导学生
而他也先后荣获中华优秀茶教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技术能手、贵州省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等荣誉。总结出的《一种古茶树红茶的加工方法》《一种自动下料的滚筒炒茶机》《一种具有避免茶叶结块烧心功能的发酵机》等相继得到行业认可。
暮色渐沉,实训室的铁锅仍冒着热气。而不远处的茶山,新芽正破土而出,春风轻拂过茶树新梢,新芽在阳光雨露中舒展,蓄势生长。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