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麻江县人民政府与贵州耀创实业集团正式签署总投资3.5亿元的“酸汤全产业链项目”合作协议,南京农业大学作为技术合作方参与签约。这一项目的落地,标志着黔东南州首个集生产研发、非遗传承、农文旅融合于一体的现代化酸汤产业基地建设迈入快车道。作为贵州重点培育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凯里酸汤正以非遗技艺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速从苗乡家庭餐桌向全国市场的跨越。
走进凯里市鸭塘街道翁堤村,一座由村民自发筹建的酸汤博物馆已于5月初开馆。墙上绘制的酸汤工艺画卷与上百件传统制酸器具相映成趣,讲述着苗家人“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饮食密码。“我们村世代传承酸汤技艺,光是‘酸汤鱼灶’就有200多口。”翁堤村党支部书记杨昆明介绍,这个“酸汤示范村”不仅拥有216名注册厨师,更将酸汤店开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全村每年收购西红柿、辣椒等酸汤原料超10吨,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千元以上。
在凯里市区,酸汤产业的文旅融合图景愈加生动。亮欢寨酸汤鱼门店内,苗族迎宾歌舞与酸汤宴的独特组合,让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旺季单日接待350桌,七成客人来自省外。”门店负责人田仁敏透露,通过改良传统工艺,酸汤口感既保留苗乡风味,又适应了更广泛消费群体。目前,亮欢寨已在西安开设首家省外合作店,并计划向北京、太原、郑州等地拓展。
传统酸汤需经半年自然发酵的“时间密码”,正被现代科技改写。在台江县苗苗酸汤食品有限公司的全自动生产线上,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通过菌群驯化技术,将发酵周期缩短至7天,效率提升超10倍。“不锈钢管道输送避免了生产污染,年产能达1.2万吨。”公司公共事务部主任杨星表示,一期投资3000万元的项目已投产,预计年产值将突破亿元。
这种“实验室+生产线”的模式,正在重塑酸汤产业格局。截至目前,黔东南州目前已建成77条酸汤制品生产线,年产能16万吨,培育酸汤企业30余家。2024年全州酸汤产业总产值达25.37亿元,同比增长50%,形成以凯里为核心,麻江、台江为两翼,辐射丹寨、镇远等多个县的产业集群。
随着“凯里酸汤”公共品牌战略的实施,产业标准化进程持续加速。“我们将坚持工业化理念,坚定不移走规模化、标准化、流水线的工厂化发展道路。”黔东南州工信局副局长张树忠表示,将开展生产加工、市场拓展、科技赋能、标准建设、品牌建设、招商引资、原料保障七大行动,制定配套政策措施,通过现代工艺和标准化管理提升市场占有率。目前,凯里酸汤产品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带动超千家餐饮门店发展,其中专营店达300余家。
从翁堤村的酸汤博物馆到自动化生产线,从田间地头的原料种植到一线城市的品牌门店,黔东南酸汤产业的升级之路,既是传统非遗的现代突围,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古老菌群遇上科技驯化,当苗寨炊烟融入工业管道,这碗穿越千年的酸汤,正酝酿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产业传奇。
未来,黔东南州将持续深化“非遗+科技+文旅”融合,推动酸汤原料种植、生产加工、餐饮服务全链条升级。随着3.5亿元酸汤全产业链项目的落地,黔东南正朝着打造“中国酸汤之都”的目标疾驰,让这碗承载苗乡智慧的“红色味道”香飘四海。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