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德旺走笔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8-10 11:11:23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张江英 点击: 评论:0

 张江英

走进德旺,缘于贵州省散文学会组织的采风活动,主题是走进德旺红色之旅,我们便顺理成章地住进了坝梅村木根坡会师宾馆。而后,在当地政府及县有关人员的带领下,进一步了解了德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个梵净山脚下的小乡镇,处处带给我们惊喜不断。

红色文化广场

到宾馆时,我们有穿越崇山峻岭后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是一处开阔的台地,建有停车场、广场、红六军17师与红三军会合地纪念馆、木根坡会师木牌坊等。目力所及,没有民居,仅有的2栋独立的房屋就是会师宾馆和正在内装修的坝梅旅游接待中心,皆是青砖碧瓦翘檐,与青石铺成的广场、纪念馆组成一景,协调和谐,大气美观。广场是开放式的,因有两条公路经过,便在一条公路旁筑了围墙,在离纪念馆较远端靠围墙立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信”“学史力行”4块牌子,用青砖装饰底部,用标志连接成一个整体,红色的边框让青色调的景点有了色彩,而因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未喧宾夺主。我更惊叹的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民族乡,有这样的眼界和卓识、这样的审美情趣,这种认真的做事态度,恐怕很多地方也是望其项背。

mmexport1660100873898.jpg

 这就是德旺乡的红色文化旅游区,记载了红军木根坡会师的历史。1934年7月,黔东革命根据地形成后,国民党调集14个团的兵力进行围剿。此时,中央提出了向西战略转移的设想,组建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西征先遣队,相机建立苏区,并与红二军团取得可靠联系。红六军团日夜兼程,于10月初进入贵州,在石阡遇劲敌,部队被切成三段,死伤人数超过一半,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二团在困牛山全体跳崖壮烈牺牲。与此同时,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主力派出4支部队多路寻找接应。10月23日上午9时左右,五十团团长郭鹏率部准备翻越木根坡去印江团龙,在半坡上听到红三军的问询号声,对上号后,两军在山下坝溪河畔会合。后共同寻找红六军主力,次日两军主力在印江木黄会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团汇师后,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孕育了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这支部队,于1936年1月经过开阳、修文等地,开往黔(西)大(方)毕(节)地区。

历史的印记

苗王坡下的德旺乡,是古代通往印江、思南、德江、遵义等地的要道。苗王坡,应该是某个时代的苗王居住而得名,后演变为乡名,即苗王乡。民国时期,德旺乡的名流和士绅见过外面的大世界后,认为这个名字“匪气”重,便商议改名,议定名“德旺”。解放后,在本地人,时任铜仁地区、江口县政协委员梅克实的建议下,正式改为德旺乡。

梅家在德旺名气很大,梅克实的父亲从苗王场走出来,民国时期任北京大学教授,他自然可以到北京接受很好的教育,曾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十军军长王天培部当参谋,后回乡当教师发展教育。解放后,曾任学校校长、铜仁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在他的倡议下,改名并非难事。

采风期间,我们参观了交界村的古驿站,和坝梅村坝梅寺遗址。

交界村古驿站建在寨中较高处,我们经过下面两户人家,沿着宽阔的路往上走,上坡处看见一半包围的围墙,下半部分是石头砌成,上部分有青砖墙面,还镶有木窗。围墙前面有一块清光绪初年梵净山八汛汛军援建驿站前横跨德旺河之迎仙桥纪事碑。走过围墙,有一处宽阔的石梯,沿着石梯往上走,才真正感受到古驿站规模之大。有完好的驿站侧门,门头上我们未解其意的“海岳清芬”4个大字中的“海”字墨掉了,石阶、石墙、石院坝等保存完好。据带领我们参观的周进老师介绍,交界古驿站建筑规模宏大,驿兵、官员、客商住所、仓储功能用房等一应俱全。驿站废弃后为该村徐姓村民居住,称为徐家桶子。他还告诉我们,交际村苗王坡上还保留有一段秦五尺古道司麻古道,连接着闵家场,是古代有名的食盐等商品集散地。从这些遗迹可以看出,这条古道古时候是一条很重要的交通要道。

mmexport1660100881914.jpg

在古驿站处瞭望,我们是思绪会飞得很远,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商贾云集的市街及人来人往的驿站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坝梅寺遗址在坝梅村,是梵净山四十八座脚庵之一,规模宏大,庙产多,建于明代。是梵净山下最大的寺庙,在当地民间有“坝梅寺的谷子,天庆寺的树子,白云寺的竹子”之说。只是,现在只剩下遗址,立有铜仁市级文物保护石碑。遗址处有1棵大银杏树和几棵不算古的银杏树,5棵大枫香树,保留有一块石院坝、一段残围墙,其它地方建了5栋民房,基石用了庙石。后山是一大片茂密的竹林,从空地和部局可以看出曾经的规模。我们来到一民房前,82岁的田姓老人抬出板凳招呼我们坐,我们便向他了解寺庙的情况。他告诉我们,他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云南楚雄当过铁道兵,他家这房子是1958年失火烧掉后重建的,我没好问他烧之前是不是寺庙的房子。他给我们介绍了以前寺庙的整个部局,说有十多间房子,周围古树参天,周边还有和尚的灵塔等,解放后还有3个和尚住在庙里,他记得其中一个姓王。老人很健谈,也很朴实,我们离开时,他在后面喃喃自语,说水都没倒给我们喝,让我们原谅。

从遗址下来,我们在一户人家院坝边看灵塔,一座3层塔,长满了青苔,可见其年深日久。大家在大银杏树下拉上省散文学会的横幅合影后,离开坝梅寺。

净河村与金盏坪

将这两处列在一起记录,完全是因为水,这两个地方的水都是特别特别的好,只是,一个地方是井水,一个地方是河水。

在净河村,我们将车停在村委会宽阔的院子里,院子仅一面有围墙,有《梵净山保护条例》等宣传展示。村委会前面几棵枝繁叶茂的小叶榕树,几辆车全部停在树荫下,边上有一股泉水,从函洞式的井口流出,水量很大,一出来就成了河。水质很好,没有一丝杂质,井上放有一把水瓢,可以随时舀水喝。我们每个人都喝了井水,清凉可口,回味甘甜,有的人将瓶中的矿泉水倒掉,盛满井水拿上车。这一股水也给寨子带来的福利,井水流淌成湾湾曲曲的河,这一处被打造成新农村,建了栈道木桥、辗房等,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因这一股清泉,引来了农业养殖场,我们午餐时吃的鲟鱼,就是这里养殖的。

净河村的桶子屋也是当地一景,桶子屋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合院,但这里的建筑风格不同。桶子屋没有我们的四合院大,院子小而紧凑,正房的堂屋前面不封板壁,没有大门,成了一个敞开的活动空间。进院子建有朝门,多是建在院子的正中间。不像我们这里的房屋建设,堂屋被封成一间大屋,大门是最重要的,以前修木房时要把大门放在最后安装,要看期、办酒、请师傅开财门。

 我们参观了净河村洞下组的桶子屋,有好几栋的保存完好。据当地村民介绍,寨子里的桶子屋是当时的大户人家的,本来应该还要古老一些的,清朝时期,因为石阡的土匪三当家来此抢劫被打死了,土匪来报仇,一把火将桶子屋烧了,现存最老的桶子屋的是清代重建的。

这个村子真的很美,美水、古屋、古树和农业产业园于一体,让人流连忘返。

金盏坪,一个含“金”的名字,查资料果然含金,这里曾经开采黄金,现在还开采紫袍玉。早就听说过贵州出产的紫袍玉在梵净山脚下,原来德旺就有开采场,就在金盏坪。只是,我们这群文人并不拜金,而是被这里的水深深地吸引。

走过金盏坪寨前的小桥,一弯绿水进入眼帘,河水清澈见底,有人带着孩子在水里游泳、戏水。静美的村子,古朴的民居,潺潺的流水,被河里像鱼儿一样游走的人舞动了,让山村活了起来。

mmexport1660100879180.jpg

这条河是锦江的源头,这是我目前为此见过的水质最好的流水,让人情不自禁的想亲近。我们来到河边,走进河水,让清清的水流没过小腿,哼着舒缓的曲子从我们身旁流过。烈日下,微风撩发,波澜不惊,这种感觉非常美好,让人不忍离去。这一弯清水,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也让每一个来这里有了保护环境的行为自觉。

我们沿着河边的乡村公路走了一段,没有看见一点白色垃圾,我和同行的老师议论,她说现在的人在哪里玩,都会把垃圾带走的。我说我们这年龄的人会带走,年轻人可不一定有这样的意识。正说着,从河边走出一群年轻人,手上提着两大包垃圾,他们说要带出去丢在村旁的垃圾桶里。我的心里顿时变得温暖起来,但愿这不仅仅只是金盏坪独有的风景,保护环境,我们人人有责。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