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行业观察  
汇聚贵州文化风采 奏响民族团结乐章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7-25 09:46:02 来源: 作者: 点击: 评论:0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75年以来,一部中国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共筑民族团结梦·携手奋进新时代”实践队于6月29日至7月5日前往贵州省凯里市、贵阳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以实地参观、走访调研等形式,深入探寻新时代各民族和谐共生、团结奋进的生动实践与宝贵经验,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厚根基与时代活力。

      民族风情看黔地

      实践第一站,队伍来到凯里市开启了调研篇章。凯里,聚居着苗、汉、侗、仡佬等二十多个民族,是体验黔东南少数民族风情的窗口。

      行走在凯里市区大十字街、韶山南路等主干道,队员们随处可见融入各种民族元素的市政设施。公交站台顶部的钢质牛角装饰、人行道地砖上篆刻的苗族蝴蝶纹浮雕、道路护栏上镂空的侗族太阳纹图腾、民族博物馆前巨大的芦笙雕塑······数不胜数的黔东南标志性文化符号传达着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精神信仰、独特风俗。除此之外,队员们还可见建筑顶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光字幕、街道两侧“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灯杆广告······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地标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走进民族风情园,欧冬花民族服饰博物馆令队员们驻足欣赏。服饰藏品3747件、总价值1亿元以上,苗族刺绣、银饰、蜡染、挑花,每一寸手作的土布传承着民族的技艺,每一款精雕的银饰诉说着民族的匠心,每一处玄青与艳彩渲染出民族的风貌。经馆内工作人员介绍,队员们了解到这座博物馆是馆藏人欧冬花数十年心血积攒起来的结晶,她想让更多人通过一件件民族服饰喜欢上贵州丰富多彩的非遗苗绣文化。队员们深受触动,意识到民间力量亦是黔东南苗族文化挖掘、保护、研究和发展的强大生力军。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欧冬花民族服饰博物馆。刘芷涵 摄

      民族发展跟党走

      实践第二站,队伍前往贵阳市贵州民族大学,深入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在高校的生动实践。

      在贵州民族大学校史馆,实践队成员通过丰富的史料,系统学习了该校在党的关怀下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在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贵州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活动中,实践队还与贵州民大师生共同倾听了第44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邹德凤老师的主题宣讲。邹老师结合自身50余年基层护理经历,分享了她在贵州各个地区开展医疗帮扶、促进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她强调,作为一名党员,要始终心怀人民,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在场师生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以邹老师为榜样,将专业所学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图为邹德凤老师与学生开展师生问答。 王长乐 摄

      实践队员与民大同学们围绕“民族团结与青年使命”展开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青年学子应当听党话,跟党走,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用所学所长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在民族地区发展中贡献青春力量。

民族团结有力量

      实践第三站,队伍来到贵阳市观山湖区世纪城明珠助老社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基层社区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不懈努力。

      明珠助老社作为多民族老年人共同生活的温馨家园,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架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实践队成员采访了助老社的陈阿姨,当问及如何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时,她说,起初由于语言和习俗不同,各民族老人之间的交流并不多,但助老社组织成立了锣鼓、芦笙等等文艺队伍,通过一起唱歌跳舞,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现在我们都学会了跳苗族的芦笙舞、唱布依族的山歌,平时还会一起做传统美食,就像一家人一样。”陈阿姨的讲述让队员们明白,民族团结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图为实践队员与明珠助老社陈阿姨交流。刘芷涵 摄

      明珠助老社党支部书记杨朝群介绍,在每天的“十分钟微党课”环节,她会宣讲党的民族政策,鼓励各族老人分享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实践队队长王同学表示:“助老社的经验告诉我们,促进民族团结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创造共同参与的机会,让情感在交流中自然融合。”

      明珠助老社通过文化共融、生活互助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图景。第三站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的根基在人民,民族团结的力量在基层。

图为实践队在明珠助老社。王长乐 供图

      此次调研所见,凯里的文化印记、高校的信念深耕、社区的守望相助,无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在黔贵大地的扎实落地。它们超越了符号与口号,转化为各族群众共享的空间、共育的情感和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互动交融中自然生长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最深切的情感认同。这遍布城乡的团结图景,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枝繁叶茂、生生不息的有力见证。

      调研虽告一段落,但实践征程仍在延续。实践队将继续以团结凝聚、踔厉奋发的昂扬姿态,同各族同胞心心相印、守望相助,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共同谱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林秀珍 刘芷涵 张佳宁)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产业 > 行业观察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