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7-06 08:35:5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点击: 评论:0

7月5日至6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本届论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为主题,共设置4个板块20个主题论坛,其间举办开幕式、主题论坛、场外参观、宣传展示、绿色招商、环保新产品新技术发布等活动和主宾省系列活动,广泛邀请国内外各界嘉宾参与,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致力于汇聚政府、商界、学界、科技界等各界人士并开展交流与合作,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2届。十余年来,论坛始终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热点问题的关切,搭建了全球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桥梁,打开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机遇门户,开辟了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赢路径,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
本届论坛积极回应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等重要国际会议关切,注重国际化、绿色化、市场化办会和成果转化,与往届相比,实现了4个方面的新突破。一是更加彰显国际化。本届论坛积极邀请国际组织承办主题论坛,自2018年以来首次有国际组织深度参与。目前,20个主题论坛中的11个有国际组织参与,其中4个主题论坛将由国际组织独立主办。二是更加突出绿色化。本届论坛深入贯彻落实节俭办会、绿色办会理念,倡导“绿色交通”“绿色会务”“绿色食宿”,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同时,借鉴国际会议通行做法,全面核算论坛期间产生的碳排放量,通过购买碳汇方式首次实现碳中和。三是更加注重市场化。本届论坛通过品牌宣传、活动参与、服务保障等一系列市场化合作方式,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办会,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提升论坛品牌价值与传播效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提升。四是更加凸显成果性。本届论坛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编制生态文明领域的旗舰报告,打造论坛标志性成果。同时,继续开展绿色产业招商活动,促进产业交流合作。
近年来,贵州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问题来抓,以“试验示范”的气魄开拓创新,以“先行引领”的姿态改革实践,在实现“后发赶超”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切实走出了一条“高颜值”与“高质量”齐头并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形成。贵州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稳妥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积极推进“富矿精开”和“电动贵州”建设,深入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产业,绿色经济占比48%左右;深入实施旅游产业化“四大行动”,推进旅游与生态产业融合;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
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贵州深化大气、水、土壤、固废和环境风险防控攻坚;大力实施城乡生态环保设施补短板、工业固废综合治理、重点河湖污染治理和秸秆综合利用“四大攻坚突破”;探索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2项治理工程成为生态环境部优秀案例;研究制定磷石膏无害化用于矿山生态修复、煤矸石填沟造地等技术规范指南,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保持全国前列;建立“八体系一平台”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多部门联合深入开展专项行动,推进环境风险防控常态化管理。
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加强。贵州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建立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线索处理处置工作机制,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典型经验;强力推进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世界自然遗产达4处、居全国第一;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累计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1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协同推进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经验做法向全球推广;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省动植物物种数量和生物丰富度均排名全国前列,贵阳市、赤水市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接续深化。贵州实行项目环境影响预评估,印发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规程,创新设立省级生态环保基金,出台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配套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地方性法规100余部;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等多个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贵州将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推动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决策部署在贵州落地见效,持续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奋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
数据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原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07月06日 第 07 版)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