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民生频道  
安顺市石漠化率从32.04%下降至14%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7-10 20:00:15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周强 杨媛媛 点击: 评论:0

石山造林,岩缝长出“摇钱树”

——安顺市石漠化率从32.04%下降至14%

  天色未亮,安顺市普定县定南街道陈家寨村梭筛组村民刘文华早早来到桃园,开始了采摘工作。他穿行在布满岩石的桃林中,很快便将三个筐装得满满当当。不久,客商陆续到来,将这些桃子收购后销往全国各地。

  很难想象,这片繁忙的果园,曾因石漠化严重被专家断言为“不宜人类居住”的绝境,如今却在岩缝中种出了“摇钱树”。

  “今年收成还不错。”刘文华笑着说,桃子自6月中旬开始成熟,采摘期约20天,截至7月5日,他的桃子均已售完。刘文华今年48岁,种桃已有15年,目前管理着50亩桃园。

  梭筛桃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桃子皮薄肉嫩、汁多味甜,一口下去,满嘴清香、回味无穷。每年桃子成熟季节,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前来抢购,村民们无须出村,就能将桃子销售一空。这些桃子最终被运往贵阳市、六盘水市及湖南、四川等地市场。

  如今,桃子已成为梭筛村民的“致富果”。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梭筛组核心区域桃树种植面积达3000亩,年产鲜桃450万斤,产值突破2000万元。

  这片桃园背后,曾是“寸草不生”的石旮旯。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石漠化率高达95%,森林覆盖率仅为5%,成片大山上满眼皆石。

  “当时太穷了。”刘文华回忆,当初有村民在庭院试种桃树获得成功,激发了大家种植热情。随后,村民们用大锤凿岩、刨坑垫土,在光秃的石头山上种下桃树,逐步改造出一片片果园。

  “石山造林”只是安顺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安顺市积极探索“三生融合”治理模式,即生态修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同步推进,实现从生态治理到产业振兴的有机转化。截至目前,全市石漠化率已从32.04%下降至14%,治理成效显著,生态基础持续增强。

  在梭筛桃热销的同时,安顺另一种“明星水果”——镇宁蜂糖李也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镇宁自治县蜂糖李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果园多分布在坡陡沟深、土壤瘠薄的石山区,一颗颗饱满、清甜的蜂糖李从石缝中孕育而出,不仅成为绿色逆袭的见证,更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据测算,蜂糖李亩产值达1.9万元。

  将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安顺逐步形成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的协同模式。

  安顺市关岭自治县作为全市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封山育林、补植补种等措施,持续恢复生态。同时,在石漠化程度较高的坡地上实施“坡改梯”工程,创新发展出“石漠化治理+特色花椒产业”新路径,打通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在该县百合街道红星村,一座座大山连绵起伏,山坡间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花椒树,让曾经的石头地披上了绿装,焕发出生机。

  目前,花椒已是红星村主导产业,村“两委”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方式,统一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市场对接和品牌打造,保障产量与价格双稳定,全村种植花椒面积已达3000余亩,农户年人均收入增加约5000元。

  “石漠化治理+特色花椒产业”模式,不仅解决了生态恶化难题,更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持续稳定的生计来源。2024年,关岭花椒产业综合产值达2.9亿元,小花椒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黄金杠杆”。目前,关岭自治县石漠化率已从45.42%降至17.36%,被贵州省林业局评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

  十余年间,安顺石山变绿山,绿山变“金山”。下一步,安顺将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治理的路径,推动实现“治理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标。(记者 周强 杨媛媛)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民生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