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部署,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正迎来“北转型”重要战略机遇的宝山区,将坚持向创新要动力,软硬兼济、双向发力,加快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区和全市绿色低碳转型的样板区。
锻铸硬实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准把握未来产业、细分赛道,集聚资源力量逐一攻破关键环节、核心领域,为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出贡献;提升软实力,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惠民生暖民心。协调统筹软硬实力发展,在多重战略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在多重约束下找到最优解,加速将“施工图”高质量转化为“实景画”,力争实现交通枢纽“站落城起”,在持续攻坚克难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锻铸硬实力,制胜新赛道
硬实力是软实力的物质载体,也是“北转型”的核心动力。加快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关键是转变简单求“量”的观念,打好“大学牌”“企业牌”,做强硬核科技、发展硬核产业。
做强硬核科技,需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瞄准“从0到10”的全链条、全过程创新。
首先是打好“大学牌”,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生产力。经两年努力,“一核一带”大学科技园集群初步形成,累计落地企业345家,转化科技成果69项,诞生了首艘南极科考无人艇等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石墨烯平台成功创建为市级孵化器,同时新增市级双创载体8家,总数达32家,居全市前列。
其次是打好“企业牌”,聚焦培育“种子选手”,定向攻坚裉节难题和卡脖子领域。过去一年,宝山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13家,同比翻两番。高新技术企业超1475家,两年内实现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1074家,同比增长39.1%。
发展硬核产业,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全市“3+6”产业体系切入细分赛道,建立健全风险共担机制,撬动引导创新要素勇于进军高风险领域。为破解耐心资本、长期资本不足的问题,探索“先投后股”国家试点,设立5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并面向全球招募科技项目。鼓励支持新兴企业“出海”。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成功创建全市唯一的上海创新型疫苗科技园,集聚康希诺、蓝鹊生物、艾博生物等优质企业。目前,康希诺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量产上市、艾博生物自主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已在海外上市。
塑造软实力,惠民生暖民心
空间、产业转型,锻铸的是硬实力,构筑起“钢筋骨架”。治理转型,塑造的是软实力,凝心聚人。对宝山区来说,转型升级需软硬件同步更新,经济、科技、教育、人文等要素合力打造出令人心向往之的“新宝山”。
虽毗邻中心城区,但宝山区长期面临优质师资不足、结构性缺编、教学水平差距大等难题。为推动教育普惠均衡、优质高效、个性灵活,宝山区积极试点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等,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教师”。
继首创“社区小先生”后,宝山区仍在持续探索如何巧借教育力量赋能城市治理。宝山区还在12个街镇党群服务中心成立“社区治理会客厅”,并将继续延伸至300余个基层党群服务站点。“第一粒红纽扣”“小宁议事厅”等特色亲子治理项目,化问题为议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动员力。目前,宝山区“社区教育融入社会治理项目”已被确定为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特色示范项目,成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的创新探路者。
引才育才聚才,不仅需在师资配备、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更要系统规划、全局谋布,持续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治理效能,惠民生、暖民心。
提升善治效能,让城市更宜居。逾365平方公里的宝山区,既有吴淞、南大等整体转型板块,也有农民拆迁安置小区等新社区。社区通、社区治理学院、红色物业……一套组合拳为基层注入治理力。26个美好社区改造实事项目,原地转变为现场教学点,形成“区级有项目、街镇有窗口、居村有支点”的全覆盖社区治理学院网络,为575名居村书记、4000余名居村干部赋能。
优化服务体系,让城市更宜业。新一代全球先导产业竞争,更需抢占先机。宝山区持续在审批流程中“做减法”,做优拿地即开工、建筑单体竣工验收等,并计划探索“开工一件事”新机制,综合时效预计节省2个月以上。
绽放文化魅力,让城市更宜游。宝山区有着百年开埠、百年工业、百年教育、百年军事、百年市政“五个百年”的深厚历史底蕴。坚持传承城市文脉,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原创插画展参与国家数、参赛作品数再创新高,《特殊使命》《雷雨(沪语版)》等原创剧目广受好评。同时开展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一墙美术馆”获评市级“艺术进社区”示范项目。
交通枢纽“站落城起”
“施工图”变“实景画”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推动“北转型”的奋进之年。将区域发展的“施工图”高质量转化为“实景画”,需坚持把区域发展的“小齿轮”挂上国家战略和上海使命的“大齿轮”,持之以恒、细化落实。
从“粗线条产业”向“细分赛道”聚焦。围绕现有产业、依托现有企业,在大格局中重新审视自身优势,寻找细分赛道,补链固链强链。
从“抓单体项目”向“营造生态”拓维。重视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以政策撬动上下游更多要素、资源、项目向其靠拢集聚。更好发挥科创金融服务中心的作用,将“知产”变“资产”,帮助企业融资降门槛、拓渠道。推动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载体落地见效,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和创新全链条加速机制。
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用力。大力推动量的合理增长,面对裉节难题,逐条想办法、逐一厘思路。追求质的有效提升。一手抓投入,以政府投资、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支撑重点转型区域、城市功能引领、城市生态治理、民生服务保障;另一手抓生产率,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把效率意识贯穿于各项工作中。
从“末梢端点”向“两个扇面”扩展。立足“南北转型”“打造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北翼的重要节点”等战略使命任务,加快建设先行地块、首发项目,力争尽早出功能、出形象。南大地区力争形成整体显示度,成为中环新地标、宝山新名片。吴淞板块用好“央企牌”,提升核心功能,扎实推进先行启动区建设。围绕宝山高铁站,打造站城融合的综合枢纽,加快腾笼换鸟、功能布局,推进周边区域、轨交TOD、蕰藻浜沿线等城市设计,打造优质地标和城市发展的“核爆点”,力争高铁建成之际“站落城起”。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