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绘画动态  
当代实力派画家常义山作品欣赏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5-21 00:51:31 来源:中国融媒产业网 作者: 点击: 评论:0

画家简介

常义山,1948年生,又名常意山,江苏苏州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书法教育学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毕业于苏州美专,美术专业高级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美术教研室中心组成员、苏州美术教育学会理事、副秘书长、西画研究会秘书长、江苏省美术书法专业委员会第三、第四届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美术教研组组长、民进校支部主任,从教36年。现任苏州市职工文化体育协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理事、苏州市书画研究会理事。

就本人自幼酷爱美术,启蒙毕业于中央国立艺专的吴鸿翔老师。1968年至1969年供职中国高岭土公司阳东白泥矿油画伟人像。1985年就读美专且师从杭鸣时教授学习粉画。参加了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培训部杭鸣时粉画工作室首届和第二届粉画高研班研修结业。

艺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的展览并获奖。美术作品刊登于各类报纸杂志,并被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以及参加各类爱心善举公益捐赠活动。

粉画《苏州水》79×110cm

序 言

色粉画,亦称粉画、粉彩画。在欧洲是和油画、水彩画并行的姐妹画种。它是用色粉棒干绘在特制纸上并极富表现力的一个画种。

“五四”运动前后色粉画引入中国,有近百年的历史,经过老一辈画家李超士、颜文樑、刘海粟、司徒乔、徐悲鸿、潘玉良、陈秋草、刘汝醴、丁正献、连逸卿、杭鸣时、李铁树等人的积极努力,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成为中国色粉画史上宝贵的财富。改革开放初期,老一代色粉画家颜文樑、刘汝醴、卢鸿基、丁正献等在上海发起呼吁“抢救粉画”活动,并于1979年在南京举办色粉画联展,1980年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受到文化部和首都艺术界的关注与好评。

粉画《非遗文化 后继有人》79×110cm

为了促进色粉画发展,中国美术家协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首次把色粉画列入了参展画种,从1986年开始,确定每两年举办一次水彩、粉画专题展览,使色粉画作品有了一个更好地向大众展示的平台。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在丁正献、连逸卿、杭鸣时、李铁树诸先生的积极推动下,中国色粉画有了很大的发展,色粉画创作队伍已从数百人壮大至两千人左右。

粉画《八廓街上》79×109cm

丁正献先生去世以后,杭鸣时担负起了历史的重任,为中国色粉画的振兴与繁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办展览、出画册,走出去做讲座,请过来搞培训,宣传色粉画,扩大色粉画作者队伍,提高色粉画创作水平。经多方努力,在苏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于2003年4月在苏州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色粉画展览”。这次画展在中国粉画发展史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粉画《老灶》56×79cm

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色粉画色彩丰富绚丽,持久不变,技法多样,适合表现各种对象,在掌握画面统一和谐及处理虚实关系方面均易于其他画种,很值得同行们尝试。

颜文樑先生早在法国留学时,他的色粉画《厨房》在1929年巴黎秋季沙龙获奖。颜文樑引进西方色粉画,创办苏州美专,开展色粉画艺术教育,使苏州这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老的文化名城成为中国色粉画艺术的发祥地。正是因为与色粉画有着独特的渊源和情缘,苏州正逐渐成为中国色粉画发展的中心。

粉画《灶间》55×79cm

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当代色粉画家作品丛书,作者来自全国各地,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颇有个性特色,反映出了当今中国色粉画的强大实力。为读者学习和研究色粉画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同时也是色粉画艺术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色粉画在欧洲是一个大画种,在中国由于多年来发展缓慢,相对其他画种是滞后的,在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今天,有待更多画家和广大社会人士参与和积极努力。使中国的色粉画不断发展、壮大,更好地展现其艺术价值和魅力!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

(文为2011年出版粉画家丛书《当代中国粉画家常义山》画册)

粉画《山塘夜游》56×79cm

未来不是梦

今天,古吴轩出版社能以粉画单一画种出版丛书,而且是我国粉画出版物中第一部丛书,令我这个痴迷粉画的老者感到无比欣慰。因为这说明,其一,在我国画坛,粉画作者已有了相当队伍,没有队伍就谈不上出丛书;其二,能出版画集,肯定作者已有多年的粉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作品,才能从中选优,结集出版,而非偶尔为之的“票友”;其三,首批丛书的作者,都在当今的画坛已具有一定影响,有的在全国性画展多次获奖且不断有精品佳作问世。我特别要提到李铁树先生,他是1954年就开始画粉画的前辈,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举办个人粉画展的老画家,他的参与,使这套丛书增加了历史的分量。

粉画《乌镇人家》54×78cm

当我们看到这套粉画丛书时,我们不能忘记我国老一辈艺术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复苏、发展粉画所付出的辛劳和历尽的艰苦;我们不能忘记全国美术家协会历任领导的重视与扶持,把粉画列为全国性美展的一个画种,并同水彩画一起每兩年举办一次专题性画展这些举措的重大作用。没有老一辈粉画家持之以恒的努力,没有全国美术家协会的重要举措,就不可能有今天这套粉画丛书的诞生。

粉画《汲水》32×45cm

从2003年在苏州举办首届中国粉画展之后,第二届中国粉画展又将在与粉画有着深厚情缘的苏州开幕。综观这次参展作品,作者队伍更趋年轻化,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表现技法日益丰富,从中看到中国粉画艺术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我又听到全国许多艺术院校已把粉画列为必修或选修课。例如:西安美术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都把粉画列为必修课;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已把粉画列为选修课;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也将开设粉画选修课。还有李铁树先生正在北京筹建李铁树粉画研究会。在我第一期粉画高研班中年龄最大的学生顾美琴,她不仅已在合肥举办过个人粉画展,最近八十三岁高龄的她带着四名粉画爱好者,迎着深秋的寒风,披着棉袄还在安徽宏村写生,她决心要发动、团结一批美术工作者来画粉画,在近年要搞一次安徽省粉画展。她的这种精神令我感动。她犹如星星之火,正在安徽“燎原”。更有一些地方的美术家协会还专门成立粉画机构。

粉画《晨曲》32×45cm

例如:上海美术家协会于2000年就成立了粉画工作委员会,从2009年开始,他们每年举办一次上海粉画年度邀请展,既有本地作品也邀请外地作者参展,并出有画册。大连美术家协会也于今年成立了粉画学会。苏州市政府要把粉画作为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决定今年在苏州成立杭鸣时粉画艺术馆、苏州粉画艺术研究院。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我们:中国粉画作者队伍肯定会迅速增长,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一批受过高等美术教育的生力军加入我们的队伍,他们的参加定会给粉画创作带来时代的活力。另外粉画相关机构的成立,不仅增强了组织力量,而且为开展粉画各类活动提供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平台。

粉画《晨憩》45×60cm

我国的粉画,从目前来看,毕竟还是一个小画种,确实需要时间的磨砺。不过令人欣喜的是我国粉画作者队伍的一个特点是:许多作者原本就是其他专业如油画、版画、水彩画甚至国画界的行家里手,已经具有相当水平,他们一旦转入粉画,基础好、起点高,出手不凡。为此,我认为中国这支粉画队伍得天独厚,藏龙卧虎。我相信等他们在粉画领域有一段实践之后,一定会厚积薄发,创作出惊人之作的。

粉画《东山银杏》54×78cm

今后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美术同行来尝试粉画,加入粉画行列,大家来推动中国粉画向更快更高的目标发展。我期盼全国性的粉画展能连续不断地举办下去,这样可以定期检阅全国粉画发展水平。我设想,在有条件的时候能办一份专业性的刊物,在学术上、技法上进行探讨研究,达到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我更要呼吁相关领导、社会有识之士,能一如既往关心扶持粉画这个极具魅力的画种。在当前大力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下,粉画同行们,我们要增强自信、踏踏实实、勤学苦练、深思实干,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国争光!

著名粉画家、教授:杭鸣时

(文为2011年出版粉画家丛书《当代中国粉画家常义山》画册)

粉画《临街彩楼》55×40cm

执著人生 粉画春秋 另篇

经过漫长的岁月,因了历史的演变,时代条件的推进,中国终于开始接纳了内涵上从属于不同哲学体系的西画。西画由此循势蔓衍,在中国这片热土上,使得在绘画的百花园地里,增添了一支新的活力。其中即有“粉画”这一品种。

最初引进粉画的功臣无疑是李超士。如今在颜文樑纪念馆里收藏的珍品中,大师颜文樑的经典之作,镇馆之宝《厨房》,也是粉画。其无懈可击的透视效果,精湛写实的技艺,自是摄人心魂,也跃升了粉画的地位。

粉画出现的当时,豁然扩大了观众的视野,刷新了视觉欣赏的多样性的感受,成了观众喜闻乐见的画种。稍后,应运而生的刘汝醴、卢鸿基、丁正献等,都是有贡献于粉画领域里可以留名史册的佼佼者。

粉画《山情》79×56cm

文革后,粉画一度式微,使画界有识之士深感势态严峻,于是登高振臂一呼,宣示危状,意为重振雄风,以挽其颓势。寓居苏州之粉画大师杭鸣时,遂毅然负起此历史重任,奔南走北、联合同好。举办学习班、陪养新进人才等等,可谓殚精竭虑,矢志不逾。终于推动了业已甦醒的粉画,进入又一春的喜人局面。

自幼喜爱绘画的苏州人士常义山,即是这一时期新进人才中的一员。在文革时期,因了对宣传十分需求的形势,给予他拿起画笔,绘制众多宣传品的机遇,这个机遇却成了他今后真正步入美术领域的契机。这些实际的历练,加上他曾经在专业学校艰苦学习的功底,竟成就了他今后从事丹青生涯的坚实基础。令他更为幸运的是遇到肩负复兴粉画事业的关键人物杭鸣时,可谓适逢其时。举办粉画训练班正是杭鸣时不屈不挠勠力复甦粉画的重要一环,常义山满心喜悦进入心仪之训练班后,真是如鱼得水,沐浴在粉画世界的光照下,吮吸着它的滋养,终于脱颖而出,自此成为振兴粉画事业的一员。粉画成了他不可割舍的挚爱,遂磨砺画艺,至今不止。其奋力耕耘的作品硕果,历年来常能见诸于甚多的展事及书刊中。众多得奖记录,不能一一枚举。

粉画《粉画三友》79×110cm

常义山的画作,取材广博,无论人物、风景、静物,等等众多题材,多有涉足。今略述一二以概之。

纵观常义山历年的画作,在取材、构思、表现等各种因素上,无疑都有长足的进步,且以《粉画三友》这幅人物造像的作品而言,几乎单一并无它色的背景,仅仅寥寥数笔,暗示沙发的存在,而摒弃了一切无用之物的描绘,从而突出了对三位主体的人物刻划。

这使人想起国画中背景空白的折枝。因它并非机械地复制现实,斤斤于事无巨细的描绘。而是经过删汰后赋予艺术表达的思维,只给予观众应该获知的信息,来告知作者心中的主旨。

粉画《光射云涌》39×55cm

但看三友的神态各异,却又统驭在同一画面之中。浙江王相箴粉画大师头稍侧,笑向杭鸣时近乎耳语。杭则望后稍躺,欲趋舒适,作闻听之状。北京李铁树粉画会长,虽静坐一旁,却并未真正脱离另外二人談局,互生松紧,使整个画面出色地完成了构图统一变化的法则。于旨在获得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夹克衫、唐装、或是西服,诸般不同的服饰,以及大的色块错杂安置,避免了乏味的单调,使得画面生动起来。蕴含国画营构(如折枝中的空白)的思维,是吸收传统营养的妙着。

粉画《背着希望》79×110cm

《坚毅》和《背着希望》这两幅粉画,使人联想起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当然这仅是内容的近似。而且他们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画,处于不同的认知背景。

面向《坚毅》的欣赏,使人的思维翱翔于历史的涓涓长河中:文成公主的和亲,带去汉文化西进的柔化润腴。高原的天空的明澄,牛羊生生息息,休憩在山崖草原,苍鹰凌空飞翔、奴隶的血涙、柴旦卓玛高亢入云霄的歌声,幻化成的一幅幅悲壮绚丽的历史画面。

粉画《坚毅》55×79cm

老妪面部清晰的皱褶,勾勒了她曾经经历的生活沧桑,艰辛、磨难、坚持与希望。我们再转眼背负的幼儿,那娇嫩的容颜,尚未经历世间的风华,清澈明媚的双眼,凝视着前方,世界将给予他温暖、宽容、关爱与历练。老幼两者的并立,书写出人生旅程的长卷。似乎示以时光的流逝,岁月的难留。可是毕竟象征着步向未来的前景,以及生活日益美好的必然。

粉画《风雪夜行》32×45cm

常义山在画中仅仅取裁了人物的上半身,因而使描绘的主体分外凸显明确。

与威尼斯并称水城的苏州,其实与威尼斯迥然不同。威尼斯仅邻海一城。而苏州却是依傍太湖,是一片水网交错广袤地域中的一颗明珠。是泰伯以来形成的吴文化中心。伍子胥建城业已确立三纵四横的河道。犹如人体的血脉,盘活了苏城的活力。舟楫欸乃,柔水轻流、茶肆酒楼、枕河人家、临水画楼,桥畔春色、散发着士大夫文人的品级韵味,融合成高雅隽秀人间天堂的水城美景,常义山有很多描绘这般人间天堂的作品。

粉画《锦溪》79×56cm

常义山选择了最能传颂苏州美景的内容:

大幅面的国画,往往采用竖直的构图,依此容纳众多的内容。在这幅《锦溪》画中常义山选用了竖直的构图,因而由近及远描绘了:纵贯画面的河道、两旁拥立荫荫绿树、粉墙黛瓦的傍河人家、宅下与流水朝夕相处的驳岸。驳岸中伸出可系泊岸船只的石条,欸乃而行的扁舟,摇撸的红衫少女,行进中荡起的粼粼水波,河尽头横架着闻名于世的石桥。整个画面明暗交织,各类物体的材质,色块分布的合理,诚是赏心悦目。好一幅充满苏州特色的典型美景,道尽了人间天堂蕴含的潜质。

粉画《香花桥下》79×56cm

《香花桥下》于此则可与其称为姊妹篇。也是典型水城的景色,勿用赘述。

《太湖残雪》大师徐悲鸿对绘画有一项要求是为“简约”。自字面解释,是作画时不因繁复而炫目,舍弃多余之物。太湖残雪采用了灰色的画纸,以为画面敷上底色,省却许多繁复的劳动。仅以白色轻涂出落下的雪层。再以深色,似不经意间勾划了各类物体的性状。仅此而已,它无赘笔。竟完成了以灰调统御整幅的画面。当是以少胜多的手法,予简约以具象的阐述。

画中难者为画人,画人中最难者是为人体。以常人之见,一个头颅、一段躯干、加上四肢,岂不简单?殊不知人体的造型是世间最微妙复杂的形状。若配以侧向光照,则可见肌体呈现极其细微的明暗层次变化,是明暗色调的至美。至于男女人体展现的阳刚阴柔,予人极致的美感欣赏。谓此,固然成为最难描绘的对象。

粉画《太湖残雪》45×65cm

常义山所作的人体,

其一:仰卧的人体:

因有强烈透视变形的仰卧人体,写生时会有很大的难度。常人往往把变形部分画成原有物像原生比例呈现出的形状,而忽视因纵深而压缩后的新态,故和应有的视觉感应不合。其女人体的上半身处于常义山的视平线以上,上望的头部以及胸部即是所指的强烈的透视变形部分,并未受视觉不当的干扰,表达正确。光照的色相,多有明确的认定。因为整幅画面系明丽的的浅色调,在背景上处理一片深色,打破了色泽的单一。

其二:坐着的女人体:在此幅画面的人体上,同时有两个光源。则光照的表现容易杂乱,作者巧妙地以暖色与冷色分别处理,避免了杂乱的弊病,两个光源都不能达到的暗部,反而表现出人物的肢体的凹下与隆起。于是增强了整个人体的立体感。

此二幅可谓深得杭鸣时之堂奥,但看落笔沉稳,并无滞留。毕现轻捷潇洒之态势,是日积月累,方能达到如此深沉的艺境,勿以轻易视之。

常义山经年累月,在粉画的园地里,耕耘不辍,成果累累。祝他在今后的岁月里,更上一层楼,谱写新的篇章!

苏州大学教授:薛企荧

2023年4月13日

粉画《少女》79×56cm

展览及获奖

1991年国画《敬贺图》获苏州市教育系统一等奖。

1993年国画《花鸟》中国邮政明信片录用发行。

1994年国画《花卉》获“94苏州市园丁美术书法展览”优秀奖。

1996年荣获法国格林诺堡国际交流中心举办的国际新年贺卡绘画大奖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生获一个国际银奖、八个优秀奖。

1996年油画《渔舟》获苏州市教师艺术作品展二等奖。

2000年举办“走进新世纪——十三人教师美术作品联展”。

2000-2001年本人于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培训部杭鸣时粉画工作室首届和第二届粉画高研班研修结业。

2000年粉画《人体写生》入选苏州市水彩画、粉画作品观摩展。

2003年粉画《山情》入编《中国中青年美术家作品选集》并被授予优秀艺术家称号。

2004年粉画《山情》入选国庆55周年苏州市美术作品展览。

2004年粉画《老灶》获“国庆五十五周年江苏省美展”优秀奖。

2004年粉画《老灶》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5年粉画《苏州水》入选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

2008年粉画《苏州水巷》入选画册《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选集》。

2009年粉画《枕河人家》入选“国庆六十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览”。

2009年水彩画《一碗面》、粉画《枕河人家》入编“江苏省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集”。

2010年本人粉画作品介绍于“杭鸣时和他的粉画沙龙”上海《美术博览》丛刊。

2011年粉画《亮眼》入选第二届中国粉画展并被中国粉画展组委会收藏。

2011年粉画《给力古镇》入选“光辉的历程--苏州市美术书法大展”。

2011年出版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作序,著名粉画家、教授杭鸣时主编的粉画丛册《当代中国粉画家常义山》。

2014年粉画《锦溪》参加海峡两岸粉彩画家邀请展。

2014年粉画《霞晖映梅》入选“2014上海粉画年度邀请展”。

2014年粉画《临街彩楼》入选参加“2014苏州油画雕塑年鉴展”作品被苏州古吴轩画廊作永久收藏。

2016年粉画《粉画三友》入编美国粉画杂志44期年刊。

2016年粉画《粉画三友》入展首届“苏州市文华奖·艺术展演季”优秀美术作品展荣获文华美术提名奖。

2016年《粉画三友》受邀参加2016第二届“中国(苏州)国际粉画双年展”。

2016年粉画《坚毅》入展首届“苏州市文华奖·艺术展演季”优秀美术作品展,并被苏州市美术馆收藏。

2017年粉画《晨曲》在苏州市教育博物馆展出。

2018年粉画《背着希望》入选第二届苏州市文华奖·优秀美术作品展。

2019年粉画《坚毅》受邀入展2019“粉彩百年 荣耀中国”粉画作品邀请展。

2019年粉画《忆昔思今》入选“壮丽70年 艺绘新时代——国庆70周年苏州市美术书法作品展”。

2020年雕塑《猫》入选第三届苏州市“文华奖”艺术展演季优秀美术作品展。

2021年粉画《光射云涌》在第四届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评奖活动中荣获美术类银奖。

2021年国画《净洁》在苏州市教育博物馆展出并被收藏。

2022年粉画《晨曲》参展2022苏州美术迎新春小品展。

2022年粉画《非遗文化 后继有人》入选第四届苏州市“文华奖”艺术展演季·优秀美术作品展。

2022评为“同心·共进2022年度苏州民进突出贡献奖”。

钱绍武:当代著名雕塑家、画家、书法家,中央美院教授、博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长、中国城雕全国艺委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院长。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绘画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