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书法欣赏  
我与张志功先生谈书论诗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6-10-06 13:52:04 来源:中国美术网 作者:王 琦 点击: 评论:0

王 琦

  7月3日,人们还沉浸在庆祝“七一”的欢歌笑语中。突然,一个电话打来,说张志功先生约我到西安东晋桃园一见,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好几年未见张老,只是过春节打电话,互致问侯。他两次送给我《难忘的二十年——在习仲勋身边工作的日子里》一书,并签名留念。一次是亲自送给我,一次是托人捎来。

  西安北郊的东晋桃园,在前几天大雨刷新后,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我一进大门,张老就在那里等着。八十多岁的老人精神矍铄,和前几年见时没有多大变化。握手寒喧后,话题就转到他的书和诗。

  张志功先生是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的秘书,他1950年3月调到中共中央西北局给习仲勋同志当秘书直到1964年5月,1978年4月又回到习仲勋同志身边直到1984年5月,前后加起来正好20年。

  为纪念习仲勋同志逝世十周年并迎接习仲勋同志2013年百岁华诞,张志功先生编写了《难忘的二十年——在习仲勋身边工作的日子里》,2013年出版,2014年再版。

  志功先生问我书还有吗?我说:有,我读了两遍,很认真的进行了思考,我认为这本书与其它回忆录和人物传记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是以事实说话,从细微处入手,你以自己的耳闻目睹和亲自经历的人和事表达了对习仲勋同志的崇敬之心。正如书中所说:“当年我能调到习书记身边工作,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却带给我一生非同寻常的经历。我得以近距离地直接感受一个共和国开国元勋的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并和他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我深感荣幸和自豪。”

  我读后有几点体会:一是此书有可读性。书中由许多大小故事贯穿而成,比如习仲勋同志和西北大学学生孟德强的故事,习仲勋同志教育子女艰苦朴素的故事,都具有可读性,读后感人至深。二是知识性。此书从头到尾。诗文图并茂,记载着习仲勋同志各个阶段做人做事的正直风格和高尚品质。不仅在写习仲勋同志身边事,而且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好书,正如你后记中所说,“一来对习老是个纪念,二来可以教育后人”。三是现实性。书中有大量的事实说明习仲勋同志为人坦诚忠厚,谦虚谨慎,光明磊落,宽宏大度,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坚持真理,不说假话。遇到再多的困难,遇到再险的困境,共产主义信念都坚定不移,都始终对党忠诚,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

  此书最后更加出彩,一首《满江红》思念,抒发了作者对习仲勋同志的思念情怀。“风雨二十年,思未断,梦萦魂牵。父兄情,三生有幸,恩重如山。呕心教诲犹如昨,耳提面命声未远。已十载,独立望西天,难入眠。开国泰,辅民安。遭诬陷,志弥坚。行人间正道,义胆侠肝。北战南征两锦绣,天降大任铁肩担。看今朝,江山兢彩霞,喜开颜!”这首诗写的妙极了,它一首诗将全书都概括了,实际上一首诗将全本书的内容全写进去了。前半部分是作者对习仲勋同志的思念之情,后半部分是习仲勋同志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这次来就是用书法将这首诗写了两幅赠予张志功先生以作纪念。这首诗许多读者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有的甚至能背下来。

  诗的开头,“风雨二十年,思未断,梦萦魂牵。”一开头就表现了一个时间概念,同时又表达了对习仲勋同志的思念,正如书中所讲,作者多次在梦见习仲勋同志;“父兄情,三生有幸,恩重如山。”作者跟随习仲勋同志多年,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难以忘怀;“呕心教诲犹如昨……难入眠”。主要是习仲勋同志去逝已十年,作者常常仰望着西天感叹!正如书中所讲,这10年,常常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耳边回响“志功”。“开国泰句到天降大任铁肩担”主要写习仲勋同志一生的高风亮节,工作作风,伟人风范。正如书中所讲,“英雄一世,坎坷一生”,既有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之日,又有风和日丽,碧波粼粼之时;既有两当兵变击败的懊丧,又有“三战三捷”歼敌获胜的喜悦;既有风云突变,批斗受辱、身陷囹圄的怅惘和困惑,又有不畏艰险,铁骨铮铮、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既有饱受磨难,历尽坎坷的伤痛,又有建大功、立伟业深受群众拥戴敬仰的欣慰。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饭时,张志功先生邀我在饭堂用了便餐。我和张志功先生吃过两次饭。席间,他对同事和工作人员在吃饭上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吃多少点多少,不能浪费,最后要光盘行动。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习仲勋同志的精神再现。愿张志功先生身体健康,多出作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委政研室特约研究员、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书法欣赏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