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讯 6月9日至11日,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黔东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黎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贵州省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在黎平县肇兴景区举办。活动旨在加强黔东南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盛装游行
此次活动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内容包括启动仪式、“万人大歌·唱游肇兴”田园展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第七届侗歌百村歌唱大赛、非遗购物节等系列活动。活动邀请佛山市佛山十番、八音锣鼓、粤剧等非遗项目与黔东南州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戏等非遗项目同台演出,促进佛黔文化交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通过粤黔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加上粤黔两地人民的深厚友谊,给观众呈现出一场黔粤山海情,两地一家亲的非遗视听盛宴。
非遗之夜 ——侗族大歌
在启动仪式上,举行了“佛黔一家亲 携手幸福行”2023年文化旅游合作签约仪式。佛山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为充分发挥佛山市和黔东南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各具特色的文体优势,共同打造两地东西部协作文旅品牌,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达成了2023年文化旅游合作协议,也标志着两地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文旅融合模式,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支撑”。
见·源一蓝靛染香云纱时尚秀
见·源一蓝靛染香云纱时尚秀
见·源一蓝靛染香云纱时尚秀
10日上午,见·源一蓝靛染/香云纱时尚秀拉开非遗序幕,佛黔非遗项目同台展示,通过佛山香云纱染织技艺与侗族蓝靛靛染技艺的碰撞,擦出了两地非遗时尚火花。为游客带来一场传统与时尚交融的非遗视觉盛宴。同时,“侗物”非遗集市热闹非凡,游客们驻足银饰、刺绣、鼓楼艺术品等侗族非遗产品摊位前,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带来的魅力。
万人大歌·游唱肇兴现场
10日下午16时许,来自黔东南州8个县市100个村的3021名侗族群众,穿着盛装,以田园为舞台,载歌载舞,用歌声来展现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文化,展示侗族大歌非遗文化。用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侗族大歌《蝉之歌》,将“侗族大歌 ·唱游肇兴”田园展示活动推向了高潮,用歌声将鸟叫虫鸣、清风荡漾的声音模仿的惟妙惟肖,向游客展示了侗族大歌的魅力。童声侗族大歌《筑塘歌》和《十二月劳动歌》《天地人间充满爱》等侗族大歌,歌声余音绕梁,让游客久久回味在非遗盛宴中。在一首《我和我的祖国》的大合唱中,这场侗族大歌非遗展示盛宴,缓缓落下帷幕。
10日晚上的非遗之夜,表演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基十番”、粤剧等非遗项目同台展演,与游客一起聆听“乡音乡戏”,同时,将非遗与发展相连,一起感受非遗文化鲜活的生命力。
热闹非凡的非遗集市
据了解,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填补了“中国民歌没有多声部”的空白,于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基十番”,是广东省的传统器乐曲种,属于传统音乐中的锣鼓乐,其特点是古朴、和谐、明快、热烈,有很强的可舞性和可观性,又名"飞钹"。先后纳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游客在非遗集市选购银饰
“我是一个非遗文化迷,从白天的万人侗族大歌、盛装游行,到晚上非遗之夜的粤剧、‘茶基十番’,这一场场非遗盛宴,看着让人过瘾,也感受到我们非遗文化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欢,同时,更多是看到了有很多人在为我们非遗文化所做的努力,我非常感动,这是我们国家,乃至人类的瑰宝,一定要将他们传承下去。”一位来自广东佛山的游客徐女士说。
接下来,黎平县将持续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和“桥头堡”政策机遇,利用“泛珠三角四小时经济圈”和“黔中三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优势,加强与佛山市文化旅游经济交流,创新推动本土旅游业态提质升级,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共同谱写发展新篇章,助力乡村振兴。(周俊 姚进忠)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