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从“生态疮疤”到“美颜绿镜”,贵州释放“生态能量” 撬动“绿色增量”!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12-14 13:37:53 来源:动静新闻 作者: 点击: 评论:0

【编年体成果录】

贵州省自2018年以来,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作,以“四山八水”为骨架,围绕修复高原生态屏障、保障流域生态廊道、提升城镇生态品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四项重点任务,全面部署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这一年,启动了乌江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骔岭镇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旨在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019年,在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一年,贵州省成功申报并印发了《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南(试行)》和《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涉及流域生态补偿办法(试行)》等文件。同时还出台了《贵州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规范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使用和管理。

 

 

 

 
 

2020年,贵州省继续深化生态修复工作,发布了《贵州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办法》和《贵州省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凸显了贵州省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同时,贵州省还制定了《贵州省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储备库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储备和实施。

在此背景下,2020年6月3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双重规划”)正式发布。"双重规划"以"两屏三带"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的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强调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并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双重规划"中,贵州被纳入长江重点生态功能区,包含了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两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重点功能区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川滇生态屏障所在区域,"双重规划"指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主攻方向,加强加强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退田(圩)还湖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河湖和湿地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进一步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双重规划"为贵州省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也成为了贵州省各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规划的主要依据。这无疑为贵州省在国家战略大局中进一步明晰了定位,也为贵州省未来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双重规划"的指引下,贵州省进一步加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打造绿色生态屏障。这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双重规划"强调科学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作,贵州省以此为契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更为具体和可行的政策措施。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注重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推进治理工作。总的来说,"双重规划"为贵州省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宏观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实施路径。贵州省在这一框架下,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提升自身的生态品质和服务功能,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1年,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印发《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生态修复项目的申报、实施和验收等方面的管理要求。此外出台了《贵州省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方案(三合一)评审工作指南(暂行)》和《贵州省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推动矿产资源的绿色开发和历史遗留矿山的治理。

2022年,贵州省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作,举办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生态修复工作培训会,并成功申报了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同年,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印发《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内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2年2月18日,《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与多个规划紧密衔接,围绕修复高原生态屏障、保障流域生态廊道、提升城镇生态品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四大任务,构建“一源一城,两带两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在具体实施方向上,《规划》确定了多个主攻方向,包括矿山集中连片开采区修复、城镇生态品质提升、城镇空间生态修复、赤水河生态廊道保护区以流域保护修复、提升国土绿化面积、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流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并在此基础上,部署了十大生态修复工程。

《规划》的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35年,近期为2021—2025年,中远期为2026—2035年。这一规划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的总纲和指引,是制定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方案、开展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编制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科学开展生态修复的工作基础。此次《规划》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贵州省在国家战略大局中的定位,也为贵州省未来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贵州省将以此为契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更为具体和可行的政策措施。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注重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推进治理工作。

进入2023年,贵州省在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核心主题,贵州省不仅成功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与。紧接着举办了2023年度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培训班。此次培训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到会,围绕“矿山生态修复政策理论与技术方法”以及“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中的生态理念探讨”等专题进行了精准化、专业化的培训。这一举措旨在全面提高干部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素质,以便更有效地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实施。

同年,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出台《武陵山验收和管护管理办法》。这一新政策旨在进一步加强对武陵山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的改善和优化。随着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陆续印发,贵州省的生态修复工作预计将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意味着未来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更符合地方实际,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长期发展。

总的来说,自2018年至今,贵州省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展示了其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上的坚定决心和持续努力。这些举措不仅为建设美丽贵州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贵州,这片被92.5%的山地和丘陵覆盖的活力土地,被誉为“山地公园省”。其独特的山地风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贵州一直坚持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了水变清、荒变绿、绿变富的精彩蝶变,书写下了一个个绿色的传奇。

以“四山八水”勾勒黔山秀水生态轮廓的贵州拥有武陵山、大娄山、乌蒙山、苗岭四大山脉,如同四条巨龙撑起了多彩贵州的地理空间骨架。这四大山脉和丰富的水资源赋予了贵州独特的生态魅力。近年来,贵州全面实施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致力于恢复其自然生态,重现“四山八水”的生机与活力。

这一生态修复工程以“一湖、一山、一河”为总体布局,包括高原喀斯特湖泊(草海)、乌江源矿山生态环境、赤水河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三大修复单元。自2018年启动以来,该工程共实施了79个子项目,覆盖了毕节市、大方县、织金县、黔西县、赫章县、纳雍县、威宁县等7个县(区)以及遵义市习水县、桐梓县、赤水市3个县(市)和六盘水市钟山区。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已完成生态修复面积65.32万亩,其中仅2022年就修复了6.98万亩。

这一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提高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也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2.8%,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6.24%,绿色底色得以厚植,生态“颜值”也得到提升。这些数据充分佐证了贵州省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的工作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为全省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贵州省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还被联合国列为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之一。这也充分展示了该工程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引领作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贵州省积累了诸多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其中,乌蒙山区试点工程的实施推进,如桐梓县生态林修复项目“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钟山区政府统筹+平台公司+合作社的项目管理和实施经验等。这些经验为其他地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贵州省通过组织技术培训和专家指导等方式,提升了各地项目实施的科学规范性。还加强了对专项资金的监管,确保项目实施的资金使用效益。这些措施着力强化了项目实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性。

据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层层压实责任,把每一分真金白银都用在“刀刃上”。

未来,贵州将继续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将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适合山地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制度建设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措施,以推动生态修复工作的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守护贵州可持续发展,全力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群众的“绿色提款机”“幸福不动产”,为永葆心“矿”神怡的绿美生机做出更大的贡献!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