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从“夏季避暑”到“四季皆宜” 六盘水旅游资源优势再升级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12-03 17:17:40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尚宇杰 鲁媛 向秋樾 点击: 评论:0

  “中国凉都”六盘水,“凉资源”激活“热经济”。全国第一个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先后荣获“全国避暑旅游十佳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2024中国最佳康养旅居度假城市”……

  六盘水从“夏季避暑”迈向“四季皆宜”,以新场景、新玩法、新业态“解锁”别样风景。今年1至9月,六盘水接待过夜游客482.2万人次,同比增长11.47%,旅游产业发展溢出效应持续扩大,文旅消费市场“热力十足”。

  懂吆喝还得会留客

  2024年中国凉都·六盘水避暑季,在今年立夏如约而至。由“节”变“季”,以一个开幕式发出盛意邀约,文化、体育、节庆、展会四大类别活动轮番上演,多项其他活动为“19度的夏天,360度的热情”画上生动注解。

  博主房琪在来过六盘水后说:“尝清凉的食物,赏清凉的晚霞,把19度的清凉带回家。”遇见一场厚植地域特色的文化盛宴,满足不同人群共同的文化趣味;体验一场酣畅淋漓的自然之旅,揽怀那抹我爱夏日长的悠闲;亲历一场10万人狂奔的热辣滚烫,在“六马”的步伐里读懂凉都的浪漫……

  今年7月11日,六盘水位居《2024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榜首,成为最适合夏季养老的城市之一。

  懂“吆喝”还得会留客。随着“候鸟式”迁徙、“随天气养生”等概念成为旅游行业热门词汇,六盘水凭借避暑游、康养游、乡村游等具有旅居特色的旅游活动,成为省内外游客避暑康养的首选——今年7月、8月,六盘水接待过夜游客达到峰值,分别为69.34万人次和86.23万人次。

  1至8月,银联贵州分公司关于游客在全省商圈景区文旅行业的消费记录显示,六盘水消费达4592万人次,金额达479亿元,均排全省第3位。

  要门面更要内涵

  “当地人对外省游客很友好,从旁边的餐饮店接水使用,老板没收一分钱。”湖北游客徐久强在海坪彝族文化园旁露营已三月有余。他坦言,除了秀丽风光,当地人的淳朴更是吸引他驻足的原因。

  当乡村休闲旅游逐渐成为风尚,乡村旅居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相较以往“到此一游”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体验“旅居中国凉都避暑的生活”,深入感受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进而爱上六盘水、留在六盘水

  今年5至10月,六盘水入口车流量1049.14万辆,出口车流量1054.04万辆。凉爽宜人的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网络、多样的文旅景观以及全国文明城市和谐的社会氛围,成为六盘水市构建理想旅居目的地所铸就的坚实基石,掀起一个个打卡高潮,也用一句句“再会凉都”满载再次相约的期待。

  已连续21年举办的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活动,为六盘水带来超高人气。白日里,各大景区人头攒动,中间夹杂着天南地北的口音;入夜后,街区里流光溢彩,乡村被星光点亮。

  近年来,六盘水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立足“旅居城市”定位,聚焦“吃住行游购娱”,服务模式、业态产品推陈出新,持续推动“文旅、体旅、农旅、康旅、桥旅”等多业态融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

  百花齐放引客似云来

  处处皆有美景在,一年四季不同天。六盘水不断满足全链条服务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的需求,满足游客四季需要。

  “最早知道六盘水,是短视频平台里烂漫的水城河畔樱花,没想到在秋天,妥乐的银杏也能让我感受到不虚此行!”游客石元滴感叹。

  时下,妥乐古银杏景区,寻一抹金黄,游客纷至沓来。除了赏景观光,当地的农特产与地道农家美食也颇受游客青睐。土特产变成“香饽饽”,景区的观光旅游热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

  10月29日,六盘水在2024年多彩贵州秋冬季旅游新闻发布会上邀约:六盘水滑雪季将于大雪节气开幕,以“玩转南国冰雪,尽享快乐健康”为主题,推出“雪上飞舞”“雪上悦动”“雪上南国”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旅活动。

  经过多年的发展,“南国冰雪城·贵州六盘水”已成为“中国凉都”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六盘水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游客冬季旅游需求,建成梅花山、玉舍、乌蒙3个低纬度、高海拔户外滑雪场,5个各具特色的温泉,并在每年的“大雪”节气开启滑雪季序幕。2023年至2024年滑雪季,3个滑雪场所在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0.25万人次。

  体验炎炎夏日的舒爽,感受热“雪”沸腾的浪漫,六盘水持续擦亮“中国凉都”名片聚人气。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六盘水以特色文体旅“大餐”拉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尚宇杰 鲁媛 向秋樾)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