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交通频道  
成都至贵阳缩短1小时 古金高速公路全线开通试运营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2-08 19:07:14 来源:红星新闻 作者:闫宇恒 点击: 评论:0

2月7日,记者从蜀道集团获悉,8日24时,全国桥隧比最高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古金高速将全线建成通车试运营,标志着成都至贵阳最便捷的高速大通道在龙年春节前正式全线开通,从泸州到贵阳行程缩短50公里左右,时间将由之前的4小时缩短到3小时,为川黔两省人民群众春节假期出行提供更多选择。据悉,该高速公路全线暂实行免费通行,市民春节出行可优先选择。

双向六车道

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

泸州经古蔺至金沙高速公路(古蔺至川黔界段)项目,起于泸州市古蔺县城,设永乐枢纽互通接已通车的S80叙永至古蔺高速公路,经龙山镇、观文镇、白泥镇,止于古蔺县椒园镇川黔省界,接贵州境内的贵阳经金沙至古蔺(川黔界)高速公路。

路线全长38.559公里,主线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100Km/h。古金高速项目设置桥梁34座(包含互通区主线桥),其中特大桥3座,设置主线隧道13座,其中特长隧道1座,长隧道5座。共设置永乐(枢纽)、龙山、观文、白泥互通式立交4处,互通立交连接线3条。

“从全线建设的隧道、桥梁就可看出,这条高速特征明显,建设施工并不容易。”据蜀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古金高速全线地处四川盆地边缘的乌蒙山区,是典型的山区高速公路,多次跨越深谷、河流,顺层边坡、岩溶、瓦斯、涌突水等不良地质众多,施工难度极大、环保要求高、安全风险系数高。其中主要控制性工程水落河特大桥为世界最大跨径悬浇拱桥、赤水河特大桥为亚洲同类型山区桥梁中跨径最大的双塔双索面组合梁斜拉桥、大梁子隧道是四川省内首座大断面瓦斯突出隧道。

为攻克重重难题,建设施工中,首创数字化智能桥梁建设、管理、施工作业体系,打造智能制造样板,有力保障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试点建设省内首个标准化产业工人园区,以物业化园区管理打造产业工人队伍温馨家园,全面推行产业链供应链产业协同,实现古金高速的快速建设推进。

2月8日24时古金高速通车后,其将成为四川南向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四川与北部湾港口、粤港澳大湾区的陆路通道能力,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推动区域资源开发、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带动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助推沿线地区乡村振兴

同时,项目建成通车后,将有效串联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极大提升古蔺县区位优势,助力川渝滇黔旅游环线打造以及白酒、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有利于打造川南黔北经济高地及区域产业集群,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国内首次

实现全桥仅设置一台检查车

作为古金高速控制性工程,赤水河特大桥地处川黔交界,四川岸位于古蔺县椒园镇,贵州岸位于金沙县清池镇,横跨赤水河,全长1089米,主桥为双塔双索面组合梁斜拉桥。该桥是目前亚洲同类型山区桥梁中跨径最大的双塔双索面组合梁斜拉桥。

为了建设该桥梁,施工团队创新性的采用多项新技术。“比如,桥梁采用双向六车道超宽桥面,主梁全宽达43.8m,为同等宽度采用双边‘工’字组合梁跨径最大的桥梁。”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大桥索塔端采用耐候钢钢锚梁锚固,为国内首次在山区环境采用耐候钢钢锚梁。全桥斜拉索全部采用国产内置式阻尼器,这在全国也属首次,这样的设计避免了目前国内大跨径斜拉桥外置式阻尼器和锚拉板一同设置,从而影响了桥面景观的不足。

同时,该桥通过优化辅助墩设计方案以及索塔横梁顶面空间,实现了全桥可仅设置一台检查车的理念,从而节省造价400万元,这在国内也属首次。

此外,大桥这些方面也创国内首次。其中,首次在窄塔柱内设置可直通塔顶的检修电梯,从而大大方便了钢锚梁的检修维养;首次在双边工字组合梁斜拉桥梁段连接中顶板采用焊结,其余位置采用栓接,避免采用顶板螺栓连接拼接板对局部剪力钉的削弱;首次在斜拉桥中采用构造简单的裙板气动措施解决大桥涡振问题;首次在山区斜拉桥中采用开孔板为主的钢混结合构造实现索塔钢锚梁壁板与混凝土的有效结合。

通行指南

1.线路情况

古金高速项目起于泸州市古蔺县城,设永乐枢纽互通,接已通车的叙永至古蔺高速公路,经龙山镇、观文镇、白泥镇,止于古蔺县椒园镇川黔省界,接贵阳经金沙至古蔺(川黔界)高速公路。

2.收费站及服务区开通情况

古金高速开通收费站2个,分别是:龙山收费站、白泥收费站,观文收费站和古蔺服务区暂不开放。

3.高速交通转换情况

永乐枢纽互通可与叙永至古蔺高速公路转换,经赤水河特大桥可与贵阳经金沙至古蔺(川黔界)高速公路连通。

4.温馨提示

龙山收费站、白泥收费站均设置有入口治超及出口计重设备,皆通过计重设备计量检定,收费站ETC车道正常使用,除危化品车辆外,其他车辆可正常进出收费站。古金高速全线暂实行免费通行。(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闫宇恒)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交通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