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热点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热点  
我与诗歌之(一) 让你我心中栖满诗意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10-30 19:10:26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李瑞权 点击: 评论:0

 

我与诗歌之(一) 让你我心中栖满诗意

(一)

很多专家召唤国学的回归,不少学校也让国学走进了课堂。什么是国学,我个人觉得,广义上的国学,应该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学派的思想,还有书法、绘画、篆刻,甚至还有诗词曲赋小说等。我想,把国学内容之一的诗歌称为中国文化中的瑰宝,这一点也不为过。

也许有人会说,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当在校的学生为学习、考试忙碌时;当成年人为房贷、孩子的生活费打拼时,诗歌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是一个人,如果整天被物质以及烦恼包围着,没有其他的精神生活来滋养我们的灵魂,那么,哪怕你物质上你比大多数人富有,其实,你空虚的精神已经让 “涵养”这词离你越来越远。

我与诗歌之(一) 让你我心中栖满诗意

其实,诗歌离我们并不遥远。上小学时,谁没有背过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谁没有背过孟浩然的 “春眠不觉晓”?虽然不懂得什么叫乡愁,不懂什么叫诗歌,但我们背的时候那摇头晃脑的动作,却历历在目。我想,就是这些对诗歌的接触,让我们感受了诗歌的节奏,感受了诗歌的味道。后面,我们从对课本诗歌的学习,知道了杜甫,知道了李贺,知道了苏轼,知道了柳永,知道了李清照,知道了纳兰,还知道了豪放派和婉约派……这些知识,就是诗歌带给我们的。

我与诗歌之(一) 让你我心中栖满诗意

诗歌,是人们情绪的表达,诗歌使人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不高兴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想起“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离开家乡久了,你会吟哦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站在高处,你会记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句子。我想,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诗歌与生活的交融,诗歌其实永远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翻开诗歌,春花、夏蝉和秋叶,不只是一种风景,在诗人笔下,它们是一个个意象,是诗人感情的寄托。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一切景语寄托着人心诗情,作者把精神和自然(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融为一体,创造了诗歌的意境。而我们读者,若从作者的文字中读出了感动、读出了诗味,或许,那是因为诗歌倾诉了你心中想倾诉的,你被诗歌的情感感动了。

我与诗歌之(一) 让你我心中栖满诗意

哪怕再繁忙,我们应该让心中栖满诗意——也许你因为喜欢诗歌,所以你坚持着对诗歌的创作;也许你不会写诗歌,但是你一定读过诗歌、记下了一些喜欢的诗句。

是的,爱上诗歌就如同爱上一个人,没有为什么。

(二)

如果你问我,是什么时候喜欢上诗歌的,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关于诗歌,自我读书起语文课本内就有选入诗歌,例如低年级的《画》、《静夜思》、《春晓》等,到初中,附录部分专门列出了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这些诗歌,算是我对诗歌的早年接触,而家里,有红宝书一样的《毛泽东诗词》和父亲当年买的《唐诗一百首》,上师范的姐姐也喜欢写现代诗歌,她带回的一些诗集对我也有不小的影响。

我与诗歌之(一) 让你我心中栖满诗意

到高中后,我就喜欢上了现代诗歌(已经开始学着写),并在本市的《邵武报》上发表了我的第一首现代诗歌——那一年我上高三。我那时离家在外做寄宿生,因为难得回家才有了“想家”的情怀,那首作品的名字是:《想家的男孩》,其内容是这样的:

想家的男孩来到镜子前

额上

刻画出通往家乡的地图

 

想家的男孩睡在床铺上

梦中

乘上单程车到了家门口

 

想家的男孩把通往家乡的路

想成了

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

高中阶段我彻底喜欢上了诗歌,买过《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和 《宋词三百首》,但我更喜欢的还是现代诗歌。于是,我周末到图书馆看过郭沫若、何其芳、余光中等人的诗集,也买过汪国真、席慕容的诗集,知道了北岛、顾城等诗人,在那个网络没有普及的年代,到图书馆借读、到书店购买诗集,这样的方式是我接触诗歌的唯一途径。那时,我在做完功课之余,除了练习硬笔书法,就是看诗集或者写诗歌。

我与诗歌之(一) 让你我心中栖满诗意

诗歌看得多了,最大的收益就是让我在语文练习卷中做到诗歌赏析、文言文阅读时特别顺利——也许,这就是阅读带来的知识积累吧。我在高中时期,现代诗歌写了上百首,高中毕业后我把它们锁进了老家的抽屉——毕竟是初学时的作品,质量也不高,这些作品后来基本被我扔进了灶堂。

上了大学,学习时间不会很紧张,让我的兴趣有了新的拓展——开始写散文和格律诗歌。我在大学加入了校党委办公室分管下的“广播台”,我是编辑和校报的记者,这让我对文字有了更多的接触和理解。除了在大学的学校报纸上发表散文,我更大的兴趣是投入到对格律诗歌的学习和创作上——那时学校有不少文学社团,其中一个是“碧野芳田诗社”,指导老师是陈国代老师。就这样,我在广播台和大学校园里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诗歌的海洋里,我找到了我的精神归宿。

我与诗歌之(一) 让你我心中栖满诗意

我们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是我们的生活不可以不快乐,而诗歌,就是让人安宁、快乐的精神食粮。

多年前,我喜欢喜欢诗歌,多年后,我仍然喜欢诗歌。当你对诗歌有了兴趣,心里就充满了诗意。(李瑞权)

责任编辑:刘涵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热点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