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撒大地的民族文化盛典——2016中国·威宁第二届“撮泰吉”旅游文化艺术节暨第三届中国支嘎阿鲁学术研讨会全纪实
神秘的“撮泰吉”表演
舞台上的“撮泰吉”表演
“撮泰吉”原是彝族民众祭祀祖先、祝平安、祈丰收的仪式,今主要留存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戛村;后逐渐演变为戏剧形态。
“撮泰吉”是彝族戏剧的活化石
在彝语中,“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游戏,“撮泰吉”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撮泰吉”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撮泰吉”也是彝族人请变成鬼神的老祖宗回来保佑后裔的以舞祭祀仪式,希望借助祖先的威灵来保佑后裔和驱逐邪魔瘟疫。2006年5月,“撮泰吉”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被专家学者誉为“戏剧活化石”,是威宁彝族文化的一张名片。
专家学者聚集,探讨支嘎阿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支嘎阿鲁是川滇黔桂四省区彝族共同认同的始祖。据彝文巨著《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的有关记载,支嘎阿鲁是彝族上古以鹰为图腾的先民部落"古滇国"的部落君长,他的历史影响遍及川滇黔桂四省广大彝区,众多彝人都以其为自己的祖先。
支嘎阿鲁学术研讨会现场
参加研讨会的代表
本届支嘎阿鲁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数十篇,编印了论文集。与会的彝学专家学者围绕“支嘎阿鲁”这一文化主题,就西南五省区支嘎阿鲁文化的学术研究进行了探讨,通过交流碰撞,对“支嘎阿鲁”在彝族历史、社会、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经济、艺术等诸门类的意义和价值探索研究,梳理偏误,正本清源,寻求共识,共谋彝族传统文化的统一协调发展之路。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