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贤
作者按:
几年没有回故乡了,很多资料还存于故乡书橱中,想用很难拿到。受到央视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启迪,我想到了“原生态民间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我搜集了一批原生态民间故事,写成草稿尚未发表。现想重新整理,但二十多年过去,脑里一片空白,怎能整理?我电告家乡女儿,她便从我的草稿本中找到那些故事草稿带来给我。我感谢女儿找到资料,更觉当时留下草本之重要,故写下一篇祭草稿纸文。记下我在电脑写作之前所留下的这一大堆草稿本。
网络配图
草稿纸有什么好祭的,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读书时的作业草稿纸不算,我从1959年向报刊投稿开始,就使用新闻、文学作品草稿纸了。但开始写作的草稿羞于见人,正稿投出去后就将草稿毁掉,当时也写得极少。
习作草稿的装帧也越来越讲究:开始时封面和内页是一种纸,渐渐选用牛皮纸做封面封底,后来,我发现办公室隔壁的档案室换干部档案壳,换下来的是很精致的布料裱成的壳子,于是,得到机要秘书的同意,我将废物利用。档案壳上糊一层白纸,将干部名字、职务等盖
网络配图
装订草稿本有哪些好处?一是节约纸。这些草稿本,大多是利用废纸装订的,只是到县文联后才用好纸装订。厚点的纸我就两面写;有的稿子,我用圆珠笔起草,钢笔修改,毛笔定稿,像作画一样由浅入深;有的则是用蓝笔起草,黑笔修改,红笔定稿。这使最后定稿看得清楚,便于誊写。有的修改不定的,我就推翻重写。现在还能从草稿本上看出我成稿的过程和艰辛。二是底稿可以多次利用。
上世纪70年代前时兴退稿,80年代初不退稿了,80年代后期开始以来,连样报样刊也不寄了,广播、电视用稿,只给采用通知,通知中只告知篇名。那时写稿没有传真,正稿寄出去,手中就没底了。如果草稿丢了,未被采用的,你想另投它处时,手中没稿了;发表了的,没有原稿比较,又不知编辑修改了哪些。草稿本便于保存,当时没有发表的文艺稿,以后改投有抄处,有的稿子现在还可以修改再投。 当时发表了的,可与原稿加以对照,编辑修改了哪些,修改得好的,向其学习,得以提高;新闻稿改得不符合实际的,可去信请求改正,以免作者替编辑“背黑锅”。与电脑写稿比较起来,笔写稿落后得多,但它能让人从草稿纸上看出每篇文章从初稿到发表的整个修改过程,还可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网络配图 与内容无关
我留下的这些草稿到底有多少字,许许多多的篇幅是字重字,字摞字,整个篇幅全写满,根本数不清。只有一个匡算办法,我用电脑写作之前就发表了400多万字的作品。开始写作时5%的发表率都没有,发表率最高时也不过50%左右,而这个比率指的是正稿,草稿文字的发表率就更低了!平均以20%的发表率计算,也有2000多万字吧。磨破了几多右袖筒,消耗了多少笔墨纸,如果是名人写的,可有保存价值啦!我等无名之辈的心血,反而成了包袱。这些草稿本中的新闻稿占70%多,其中,没有发表的又占多数,它们留下的数据和事实,对研究大方县那几十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很有参考价值。可惜它们躲在深闺,从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成了“废纸”一堆,以后难免鼠咬虫蛀的命了!
呜呼,这些堆起来比我高出厂分的草稿,占据了我的好几格书橱,还不知以后怎么处理哩!故先作文以祭之!
责编:刘禹涵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