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热点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热点  
米箩中学“巴朗之声”合唱团唱出黔山骨气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12-11 23:28:20 来源:人民网 作者:周静 王剑侠 点击: 评论:0

 

在贵州山水深处,有这么一支如兰品格的合唱团——巴朗之声,从2018年至今,在米箩,巴朗之声合唱团是彻底火了,原创歌曲《三变之源》拿下第十一届“贵青杯”唱响校园好声音歌咏比赛中学组一等奖;云南彝族《敬酒歌》与《烛光里的妈妈》再次荣获第十二届“贵青杯”唱响校园好声音歌咏比赛中学组一等奖。如今又唱响了改编自央视经典咏流传子荣、康震老师的原作《和你在一起》;由中社科城乡(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分院院长、贵阳振旅旅游发展规划设计中心主任杨炯蠡、贵州智远琴行负责人杨再军、贵州美曦方物文化艺术中心主任陈筑梅原创的歌曲《梦江南》。

在备战第十三届“贵青杯”唱响校园好声音歌咏比赛的日子里,笔者走进六盘水,来到米箩,走近巴朗之声合唱团。

巴朗河孕育巴朗之声

六盘水市水城县米箩镇的“米箩”史名曾唤为“绮罗”,系彝语语音,但几经辗转发生音变后,遂更名为“米箩”。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古迹、民族民间文化浓郁,布依族蜡染、刺绣、谷花酒,唢呐、铜鼓、酒令舞独具特色。在米箩中学,大部分是来自于米箩本地的山里娃组成的巴朗之声合唱团正在紧张的排练着。

“我们没有任何背景,有的只是一颗以音乐情怀传唱家乡文化的赤子之心。”贵州智远琴行负责人杨再军老师说,“水城县米箩镇有一条河叫巴朗河,这条河就像贵阳的南明河一样环绕着这个由苗族、布依族和彝族聚居的小县城,承载着多元、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也见证着西南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我的师妹——吴莉莎便以‘巴朗之声’命名了这支来自米萝镇的合唱团,邀请我为合唱团编创声乐作品。”

于是,两位年轻音乐人合力运作下,“巴朗之声”乐队组建工作艰难地展开了。杨再军因此机缘开始了自己音乐作品的编创生涯。处女作《三变之源》以合唱的方式在2018年第十一届“贵青杯”唱响校园好声音歌咏比赛中首次面世就一举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

我们在万亩国林下挥洒汗水

我们在巴郎河畔间沐浴阳光

甘于奉献,敬畏教育

我们的生命在和谐中成长

踏实认真勤奋有为

我们的生命在燃烧中飞扬

啊......源于三变源于三变

你的未来

在越步中奋进

在你前行的号角中

我们永远追寻你的方向

——《三变之源》

水城县米箩镇是中国“三变改革”的发源地,所谓三变改革,便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1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创造性提出农村“三变”改革,引起中央高层关注。《三变之源》便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梵网经》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释迦”。和谐、和合是根本,其表现形式又是如此多元多样,万物相生而不相害,万道并行而不相悖,自是一种多元相容的“和”。禅意如同耳语,给我们以启示——生活中的幸福感,来自我们内心的丰盈,“和”就在一茶一饭的滋味里,喫尽禅茶心无尘,品味人间幸福事。因此,不论是对待改编还是原创的音乐作品,杨再军老师都立足于“和”的幸福理念,反复在现实生活中去锤炼意志和萃取灵感,融入作品,提炼成形。

三杯两盏热茶下,在笔者孜孜不倦地求教中,贵州智远琴行的杨再军老师也打开了话闸子——

“《敬酒歌》的音乐文化元素源于云南楚雄地区的彝族,因此带有西南边陲少数民族特有的豪迈、质朴的风格。合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则是为了呼吁时代的年轻人们——别为了酒桌上的应酬忘了家庭的港湾。美酒虽好,多饮伤身,家务虽琐,但有母亲、妻子和儿女的牵绊,你还在灯红酒绿中忙碌应酬吗?你还沉醉于旅游文化的快消狂潮吗?《烛光里的妈妈》呼唤人们常回家看看。这一主题受到众多评委老师的好评。于是在诸多参与比赛的队伍中非常荣幸地脱颖而出,以最高分荣获了2019年贵青杯歌唱比赛第一名。”

巴朗之声践行合和之道

“太给力了,‘鸡皮疙瘩’都听起来了,我真的很激动,已经很久没有听到那么美的旋律了,阳春白雪在下里巴人心中开了花……”排练过程中,合唱团的骨灰级发烧友,也是后勤总指挥、米箩中学副校长陈波勇眼中满含泪光。

自从米箩中学组建了巴朗之声合唱团,学生们干净的眼神里多了一份希望,这是自强的生命之光,陈波勇倍加珍视。

“三变”之后的米箩中学附近有了半亩方塘水上别墅、巴郎庄园、十里“芭蕉长廊”、百里猕猴桃产业带……但在米箩中学校长吴玉刚、副校长陈波勇心里却仍然有一个打不开的结——扶贫,更要扶志!

巴朗之声合唱团,在其主创成员贵州智远琴行的杨再军老师和米箩中学吴丽莎老师、陈波勇老师以及米箩中学的山里娃们的耕耘下,唱出《三变之源》,唱出《彝族敬酒歌》,唱出《远方的孩子》,唱出《烛光里的妈妈》,唱出《和你在一起》,也唱出了《梦江南》……

“人们对于快乐最原始的记忆为手舞足蹈,而合唱带给我的感受便是调和众口的艺术。作品凝结的是大山深处的声音,是贵州山水人文的信仰,更是几代人对这份文化记忆的传承。”在给孩子们介绍《梦江南》的创作背景时,陈筑梅首先感谢了恩师杨炯蠡教授的启迪,随后又感谢了词、曲编创人杨再军老师和倾情组织排练的吴莉莎老师、任劳任怨做好后勤工作的陈波勇老师。她告诉笔者,她非常有幸参与了巴朗之声合唱团编创作品的过程,孩子们的歌声更让她十分感动。

《梦江南》是以传统文化宋词词牌《梦江南》的格律唱和方式作为音乐作品意识形态上的创作,选取了祖籍兴义的清末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孕育于贵阳南明河畔的抗金(清)名士杨龙友(文骢)生平事迹为素材,以宋词的格调作作词,以高山流水之音,意在将承载英雄、名臣、家国的夜郎文化、巴蜀文化、武陵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中用“巴朗之声”代代传唱、继承发展下去。有意思的是,《梦江南》作品的词、曲作者与编排者分别来自40后、80后和90后,合唱团则是由来自米箩中学的00后组成。正是一场“贵山富水忆乡愁”的文化传承接力体现。

“《和你在一起》《梦江南》这两首歌曲与巴朗之声合唱团的创建初心十分契合,我们希望以致敬经典、致敬英雄、致敬文化的态度,为2020年的‘战役情’‘脱贫攻坚’鼓劲助威,以人文精神扶智扶心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合唱艺术进行再融合、再升华、再创作,进一步提升合唱团的编创水平。”杨再军老师从不落下巴朗之声合唱团的每一次排练,在他看来,文化乡愁需要传承,而文化扶贫更应当从扶志开始。

“每一次比赛,都是对巴朗之声合唱团作品的一次深度打磨。合唱,是调和众口的艺术升华与再创作。在此过程中,从词到曲,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与歌词背后,都是时代馈赠灵魂的‘巴朗之声’,也是孩子们人生历程中的一笔财富。”杨再军说。

“偏远的山村,竟然会产出这么雄厚、和谐的歌曲。就像,山。”中社科城乡(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分院院长、贵阳振旅旅游发展规划设计中心主任杨炯蠡教授听完作品后发出感慨。

是的,像山。推开教室门,展望一片山,这片山,是孩子脸上稚拙的坚毅,是他们以自信的笑容传承了“黔山”的骨气。

2020年是疫情肆虐的一年,也是战疫情中宣告脱贫攻坚的一年,米箩中学巴朗之声合唱团积极响应了由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精神文明办、共青团贵州省委等单位主办的第十三届“贵青杯”唱响校园好声音歌咏比赛活动。

“我们希望‘巴朗之声’能在第十三届‘贵青杯’唱响校园好声音歌咏比赛中再次荣登桂顶,我们希望将贵山富水、情寄家国的好声音传承接力,代代延续。”在巴朗合唱团里,这样的心声藏在每一个老师和山里娃的心里。(文/图 周静 王剑侠)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热点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