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际文化  
1月PMI企稳回升,中国经济迎来“开门红”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2-03 14:41:13 来源:中国网 作者:韩文龙 晏宇翔 点击: 评论:0

韩文龙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晏宇翔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1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运行情况。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均大幅上涨,升至“荣枯线”以上的扩张区间,接近去年全年最高点。这一数据反映出,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企业信心和市场预期快速回暖,说明中国经济已走出低谷区间,经济总体情况呈现企稳回升态势,新的一年经济发展正迎来“开门红”。中国经济在今年1月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供需两端稳定发力,制造业企业生产预期快速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较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这一指标的明显回升,充分体现出制造业企业受到市场发展良好态势的传导,对自身未来发展有着较好信心,从而正抓住时机迅速发展。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7.0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正快速回暖,这正是1月制造业PMI得以回归扩张区间的市场基础。而生产指数为49.8%,比上月上升5.2%。这说明,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得到稳定与进一步巩固之后,生产能力得到恢复与发展。虽然受到春节假期雇员返乡等因素影响,PMI尚未达到荣枯线以上,但亦可以看出,制造业生产情况正趋于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从企业规模角度来看,大型企业PMI为52.3%,比上月上升4.0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6%和47.2%,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由于充足的资金储备和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大型企业的生产信心正随着经济恢复实现稳步回调。而中小型企业信心也在回升,但由于较大的不确定性和资金链紧张等问题,其指标仍然处于荣枯线以下水平,需要进一步关注并适时出台适宜政策,以支持其持续发展。

服务业恢复迅速,带动非制造业实现触底反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比上月上升12.8个百分点。受去年新冠疫情高发态势影响,非制造业行业发展相对比较困难,主要是由于消费场景和企业主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这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是服务业。服务业吸纳了大规模就业,对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23年1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0%,比上月上升14.6个百分点。其核心原因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市场消费能力和消费场景得到充分发展,推动居民消费需求稳步快速释放,从而促进了服务业的加快恢复,也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回暖。而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1.6%,比上月上升14.2个百分点,也从侧面印证这一经济事实。

另外,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也值得关注。1月指标为64.9%,比上月上升11.2个百分点。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回归正常区间,非制造业的市场预期与经营信心也在充分恢复,市场对未来的持续发展有着充足信心。值得一提的是,运输业和金融服务业活动指数均高于60%,反映出中国供应链不断稳定巩固和融资环境的高度活跃。

市场预期大幅回升,看好中国经济总体持续发展。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9%,比上月上升10.3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是包含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的综合指标。这一指标的高度回弹,体现了中国市场主体的信心高涨。市场预期的回暖,也构成了新一年经济复苏的基调。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市场预期是不可实际度量的经济发展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等优势禀赋条件始终存在,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会改变。但倘若市场预期走低,也将严重影响实际经济运行。因此,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与桎梏,化解潜在风险,从而切实保障市场预期。

从1月PMI指标来看,两个方面仍值得关注:首先是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标为46.1%,上涨幅度不及预期,外需走势仍然较弱,这要求必须进一步通过扩大内需来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推进国内大市场建设,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丰富各类消费渠道,释放实际消费需求;其次是中小规模企业信心指数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在落实前期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出台针对性政策消除其发展的桎梏和困难。

综上所述,1月中国PMI的快速回暖,意味着中国经济潜力仍足、韧性仍强,经济发展前景光明。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将在2023年迎来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也将步履坚实地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责任编辑:乐水 安然 宇馨)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